健康教育
重专业,强技术,谈护理—消化内科血色病之放血疗法
2018-08-27 阅读量:
分享:

大多数人都会“谈血”色变,血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既然血是那么的宝贵,失血过多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但在临床上,“放血”疗法在消化内科对于治疗原发性血色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原发性血色病是一种罕见的以铁代谢障碍导致器官功能障碍、衰竭以及死亡的遗传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之间,发病机制为染色体上出现的基因异常,增加小肠黏膜对铁的吸收,使患者体内含铁量增加,导致过多的铁质沉积于脏器组织而引起不同程度基质细胞破坏、纤维组织增生以及脏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肝硬化、皮肤色素沉着、糖尿病、内分泌系统紊乱、心脏及关节病变。血色病的治疗首选方法是间隙放血疗法,可以显著降低体内过剩的含铁量,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

“放血”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1.操作前,嘱患者进食,宜饭后1小时左右进行操作,提前准备一大杯温开水或牛奶,并让患者平卧休息15分钟后进行操作。

2.操作时,放血量要遵医嘱进行,一般控制在200~400ml,放血速度控制在30ml/min左右,首次放血时,患者会有所顾虑,心情紧张就会引起心慌、出汗、头晕等症状,进而影响操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3.操作后,检查穿刺点有无渗血或出血的情况,将事先准备的温开水或牛奶给患者服用,为保护穿刺部位免受擦伤及感染的风险,指导患者穿刺后24h避免穿刺侧激烈的活动。左右手臂交替进行放血治疗。

4.饮食护理,遵守“定时、定量、定餐次”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减少食物中铁的摄入,肉类和动物内脏中的血红素铁的吸收利用率较高,尽量减少进食含铁高的食物,如香蕉、动物内脏、瘦肉等,而咖啡、茶、牛乳、植物酸等食物可抑制铁的吸收,可以鼓励患者适当进食,减少日常生活中铁锅、铁制餐具的使用。

5.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嘱患者坚持放血100余次左右(每2周放血400~500ml,约可以去除体内200mg的铁),并指导患者定期检查血清铁、铁蛋白及转铁蛋白的饱和度,待恢复正常数值后可改为间隙放血,每2~6个月放血1次,以维持疗效。

一般情况下,放血疗法需持续数月至3年,在放血治疗过程中,要重视对患者的护理,如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放血”疗法你清楚了吗? (消化内科12楼 王紫蔺 李燕玲)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