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始建于1866 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管)的综合性公立医院、国家“双一流”高校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学院),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抗击新冠肺炎先进集体。中共中央总书记视频连线慰问,国务院前总理亲临考察调研。
百年协和,历久弥新。医院前身是始创于1866 年的“汉口仁济医院”,寓意“仁爱济世”。1928 年,医院迁址联合办院,更名“汉口协和医院”(HANKOW UNION HOSPITAL)。1950 年,与武大医院签订协议,成立武大、协和合作医院,增名“武大(同济)医学院教学医院”。1953 年,医院资产移交国有,逐步成为新组建的中南同济医学院的教学医院、附属医院。自 1978 年武汉医学院(1985 年更名同济医科大学)划归原国家卫生部主管后,医院成为国家卫生部直管医院、二级预算管理单位。2000 年 5 月,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医院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综合实力,国内一流。目前,医院共有4 个院区,临床医技及平台科室 49 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4个(含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学科10 个,是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单位。拥有一支国家杰青等国家各类高层次人才领衔的顶尖人才队伍。临床医学进入 ESI 全球前 1‰,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在国家卫健委组织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 5 年取得 A+,居全国前 2%。2022 年作为唯一医疗机构获评第九届湖北省人民政府质量奖。
技术引领,服务百姓。日光性皮炎、沈迪氏病、低血钾软病、三维超声成像、小夹板固定术等研究与应用为国际首创。近年来,以CAR-T 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心脏移植为代表的器官移植技术、以介入、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均达国内顶尖水准,四级手术总量居全国前10,是16 个省级医疗质控中心挂靠单位。互联网医院、多学科诊疗、日间诊疗、远程医疗等创新服务模式蓬勃开展。胸痛中心、卒中中心、血栓防治中心入选“国字号”。获亚洲医院管理奖客户服务类金奖、团中央志愿服务金奖。配备质子、达芬奇手术机器人、PET-MR、PET-CT、TOMO Radixact、射波刀、术中MR 等一大批国际先进的医疗设备。年接诊患者近 700 万人次,住院治疗逾 40 万人次,住院手术约 16 万人次。
医教协同,桃李天下。作为“双一流”高校第一临床学院,拥有医学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完整的学位教育和继续教育教学体系,入选国家级临床教学示范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住培示范基地、抗击疫情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多名教师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国家级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等称号。近年来先后摘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规培生、进修生、留学生等各类学生5000 余名,获得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挑战杯”金奖等多项荣誉。
创新驱动,勇创一流。建成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 个、省级临床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20个。近年来,牵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4 项,连续 12 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逾百项。9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牵头),91项成果获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多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奖状,何梁何利奖等。
坚守公益,济世为民。积极参与健康扶贫、巡回医疗、新冠感染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工作,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消除贫困奖”、全国卫生系统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等称号。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协和医院将继续秉承“仁爱济世、协诚人和”的办院思想,肩负“弘扬人道,献身医学,服务人类”的崇高使命,发扬“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协和精神,实施“五大战略”,落地“十大计划”,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医学中心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为全方位全周期护佑人民生命健康、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数据更新至 2025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