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蛇年春节,大鱼大肉作为传统年货,备受人们喜爱。然而,对于脑血管患者而言,大鱼大肉却可能隐藏着诸多健康风险,本文为大家提供一份健康科普饮食指南,旨在帮助大家在春节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脑血管病是一种涉及大脑和周围血管的疾病,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这种疾病可以影响到供应大脑血液和氧气的血管,从而影响其功能。最常见的脑血管病是中风,可能导致大脑部分区域缺氧,引发认知和运动问题。脑血管病的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和不健康的饮食。年龄、家族史也可能影响患病风险。
吃饭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又或者“地上跑的不如天上飞的,天上飞的不如水里游的”。这些话其实很有道理。“四条腿的”泛指的是地上跑的畜类,如猪、牛、羊;“两条腿的”指的是有翅膀的禽类,如鸡、鸭、鹅;而“没有腿的”泛指的是水里游的鱼、虾等。尽管它们都是动物性食物,大多数营养素含量上不相上下,但是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上差异较大,对健康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时应有先后。
畜肉的脂肪含量较高,以猪肉为最高,平均在30%左右,其次是羊肉在15% 左右,牛肉5%左右。禽肉脂肪含量差别较大,鸡肉在9%~14%之间,鸭肉在20%。鱼肉的脂肪含量最低,在1%~10%(这里比的是平均值)。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就是同等食物重量的条件下,会提供更多的能量。除了脂肪含量不同外,它们所含脂肪的脂肪酸的组成比例也是不一样的。畜肉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禽肉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鱼类多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目前的研究认为,饱和脂肪酸的过多摄入会对心脑血管系统带来危害,而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机体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当然,这个有益作用的前提是摄入的能量不过量。鱼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些鱼类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有一定作用,可首选;禽类脂肪含量也相对较低,其脂肪酸组成优于畜类脂肪,应先于畜肉选择。
选择合理的烹饪方式。在烹饪大鱼大肉时,尽量选择清蒸、水煮等较为清淡的方式,避免油炸、油煎等高油烹饪方法。清蒸或水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除鱼肉中的油脂。搭配其他食物。吃大鱼大肉时,要搭配大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血脂,减少鱼肉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比如,可以将鱼肉与青椒、胡萝卜等一起炒制,或者搭配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柠檬等。
密切关注身体反应。食用大鱼大肉后,患者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血压、血糖、血脂的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头晕、头痛、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如果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及时告知医生。
对于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大鱼大肉并非绝对的饮食禁忌,但需要谨慎对待。在春节期间享受美食的同时,一定要以身体健康为重,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控制饮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身体康复,降低脑血管疾病复发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