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给人们造成的惨烈灾难,不仅在于它在一瞬间摧毁了一座城市,给人们留下一片疮痍满目的物质废墟,还在于它同时给人们的心理留下一片难以抚平的痕迹。
中国地震局地理物理研究所董惠娟等对有关地震灾害心理伤害进行问卷调查,样本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研究结果对地震心理伤害的相关问题得出以下几个方面。
1地震灾害应急反应的异常——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逃生。
2地震灾害需求倾向的异常——需求呈现出低层化特点,表现为物质性需求异常强化。
3地震灾害心理情绪的异常——消极情绪表现强烈:地震发生当天恐惧和悲伤较多,一周后,呈下降趋势,3个月到1年,处于平缓,震后1年又出现上升趋势,其中悲伤、恐惧和忧愁较多。
4地震灾害生理反应的异常——由于抑郁、悲伤、恐惧等得不到及时消除时,便引起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继而出现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身疾病。
5地震灾害适应能力的异常——导致3种负向行为:违规行为、违德行为、违法行为。
6地震灾害认知过程的异常——不能正确认识周围事物,产生从众心理。
7地震灾害交往心理的异常——社会亲和力、社会责任感增强。
8地震灾害行为反应的异常——主要使人产生焦急的感觉,表现为遇事不冷静、因心情不好爱发脾气等。
9地震灾害创伤后应激障碍——地震造成的人的生存条件的毁坏,使人们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正常心理生活的外部支持系统;其次是地震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威胁灾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地震本身的威胁使人产生恐震心理。以上3个因素共同诱发创伤后应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