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协和医院“仁爱济事,协诚人和”院训的指引下,我们将“爱”和"人”这两个关键字,作为工作的中心。一件白衣,一顶燕尾帽,我们走在前线,穿梭在疾病中。一句宽慰,一个微笑,我们将爱传递于需要的人。
儿科的住院患儿病情急、重,病情变化快,陪护家属多且更换频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始终相信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的医护关系不可或缺的因素,只要真诚沟通,从细节抓起,定能让护患关系和谐美好。一路风雨走来,无数的临床实例证明,我们在播种爱的同时也在收获爱。
8月18日,还是和无数个忙碌的工作日一样,小儿内科的医务人员们与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病房的工作。临近白班下班的时间点,忽然看见一大群人抱着一个小孩急匆匆地往护士站的方向跑来。办理完入院手续后,护士正打算领着家长做入院首次评估,一位年长者声称是孩子的叔叔更了解他的情况,让他来回答问题。我很诧异,心里想“叔叔还能比他爸妈更清楚?”后来在询问孩子情况的过程中,得知小孩名叫志宇。看着志宇的叔叔时不时向身后的家属们比手势,才了解到原来志宇的父母都是聋哑人,在沟通交流上存在一些困难。由于家在外地的缘故,志宇的亲戚们都不能及时照顾,妈妈要承担主要的陪护任务。陌生的医院环境对于其他普通的家庭来说都是需要时间慢慢熟悉适应的,而对于志宇妈妈更是难上加难。护士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马上向科室进行了报备。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医护人员与志宇妈妈的沟通难度,也增加了每一位儿内科医护人员对志宇的操作难度,但作为医护人员,我们深知一定要想办法解决问题,确保治疗的准确执行,所以纸和笔就成为了我们交流的重要工具。
志宇是一个三岁大的小男孩,有着粉嘟嘟的小脸,尽管生病可是脸上却总挂着暖洋洋的笑。由于语言环境的缺乏,只能简单的说出“爸爸”和“妈妈”等简单的词汇,对于疾病的疼痛或任何不适无法用语言表达。有时候他感到不舒服了,也会耍一下小性子,哭闹不配合。这时候护士阿姨们和志宇的妈妈会一起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在病区的休息区让志宇和其他孩子玩耍。志宇的病情也牵挂着很多人的心,对于他的病情转归变化,医生和护士每次都会在第一时间写在记录本上告诉他的妈妈。除了关心病情之外,志宇的语言交流也牵挂着医生和护士的心。每次查房和治疗时,医护人员都会和他进行交流,让他感受这样的语言环境。在闲暇的时间,护士阿姨们也会教志宇一起念字,陪志宇的妈妈一起锻炼他的语言功能。志宇住院期间,护士长和主任对这位患儿非常重视,任何场合都会安排医务人员陪同,解决志宇妈妈的交流困难带来的问题。
在医生和护士的精心治疗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志宇的病情不断地好转。终于,8月24日这一天,志宇要出院了!一大早,管床的护士就赶到病房为志宇和他的父母进行一场特殊的出院指导。尽管才过8点钟,可志宇今天特别开心,早早起床,目不转睛地盯着平板津津有味的看起了《小猪佩奇》。护士小陈一走进病房,志宇妈妈就端着米糊笑盈盈的走过来,用手势打招呼。护士小陈从口袋里掏出纸和笔,“今天上午已经没有输液了,你们今天要出院了”,志宇妈妈看到后高兴的用手机打出“谢谢你们”这几个字时,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股暖流流入心田。

办理完出院手续,志宇的妈妈特地带着志宇来护士站对全体医护人员表示感谢。这一周,是志宇生命的一小段插曲,但只要心里有爱,无论时光长短,哪里都充满阳光。相信有这样坚强乐观的父母陪伴,志宇的未来一定充满阳光,希望志宇健健康康,快乐成长。
医院不是一个只有悲痛的地方,医院工作面对的也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疾病。医护工作者在用心为患者排忧解难,为在风雨中苦苦挣扎的人们撑开一把伞,或者轻启一句宽慰;为孤单前行的人们,给出一个拥抱,或者带去一个鼓舞;为寒冷黑夜中人们开亮一盏灯,或者一路陪伴,这便是是人文关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外二15楼小儿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