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严珑 通讯员涂晓晨
对于有慢性病患者的家庭而言,电子血压计、血糖仪和体温计等便携式家用医疗器械已十分普遍。然而不少市民并不知道,此类家用便携电子医疗器械若不定期“体检”,很可能会“说谎”,从而影响您对病情的判断,甚至耽误治疗。
低血压婆婆量出高血压
67岁的徐爹爹家住武昌东亭。去年,在外地工作的女儿为老人网购了一台电子血压计寄回来。
“偶尔用电子血压计量,发现数值有点偏高,就一直在吃降压药。”徐爹爹说,6月29日晚7时许,他感到有些胸闷,遂取出电子血压计一量,数字显示收缩压值为202,舒张压值为100,当时吓了一大跳,连忙请邻居帮忙送到中南医院,但是医生检查血压正常。回来第二天的早中晚各量了一次,数值又异常高,再送去医院检查仍是正常。
“开始我们以为是血压不稳定,十分紧张。”老伴说,爹爹吓得不敢出门,走路都要搀扶,几天来到中南、同济和亚心医院做了心电图、CT等多项检查,花费2000多元仍查不出异常,这时婆婆开始对血压计产生怀疑,自己试着一量,收缩压竟高达171,“我是低血压,怎么反倒量出高血压?”
随后,二老又拿着电子血压计到住处附近卫生室现场对比,最终确定问题出在电子血压计。
家用医疗器械常“撒谎”
家用电子医疗器械“撒谎”其实并不罕见,比如一家著名跨国公司日前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召回和更换超过200万台血糖监测仪,因为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处于危险的高水平时,其生产的仪器非但不会报警,相反可能自动关闭。
那么,为何会出现测量不准确这种情况呢?武汉协和医院相关专家分析说,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首先,一些电子医疗器械出厂时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其次,患者并非专业医务人员,使用前未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操作。此外,不少电子医疗仪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因敏感度降低、线路老化、人为损坏、电量不足、磁场干扰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误差出现。
专家建议,患者最好在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到正规药店或医院选购品牌电子医疗器械,不要只听商家吹嘘。另外,使用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并且每半年到医院、药店或售后服务中心,由专业人员检查并校正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