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迅 通讯员 涂晓晨 刘坤维)戴着“强心”装置,他艰难熬过28天,两次配型失败,迟迟等不来心脏“救命”。就在30天“大限”将至,众人几乎绝望时,奇迹等来一颗适合的心脏。昨日,成功“换心”的他已能走路,他也“刷新”国内靠机械辅助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
心力衰竭,小伙子急需心脏移植
今年34岁的小谢,随州人,1995-1999年曾在武汉当兵,退伍后当起保安,身体一直不错。2009年5月,他突然发烧、咳嗽、气喘,以为是感冒,拖了半年。在医院一检查,心功能不全,需要换心脏瓣膜。
手术后,小谢身体倒还好。一年前,又出现乏力、活动量减低。年初,他感觉呼吸困难,胸闷气促、不能平卧,且病情越来越重,辗转多家医院后,5月转到武汉协和医院。
该院心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检查发现,之前心脏更换的人工瓣膜功能虽还好,但左心室心肌功能“堪忧”,收缩舒张能力只有正常人的1/3,血液淤积在肺部,造成呼吸困难。
此时,小谢的心肌严重改变,原本拳头大小的心脏,他的大如排球,占满整个胸腔,压迫肺部。内科治疗无效,下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只有心脏移植。
治疗方案刚定,心脏衰竭一度骤停
这头治疗方案刚定,没想到,3天时间,小谢病情急转直下,心衰严重加剧,甚至停跳。
5月13日,小谢感觉胸闷难受,咳嗽加剧,痰中带血……
5月16日,病情再次加重、心衰,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心跳突然停跳。
医生紧急组织抢救,“奄奄一息”的心脏这才缓缓蠕动,但仅靠自身跳动,很难维持血液供给,必须上机械辅助装置。医生从股动脉打入一个球囊,放在心脏旁,帮助心脏收缩舒张。
“虽然能维持基本生命功能,但时间一长,容易感染,期限只有30天。”董教授说,30天内,必须要找到合适的“救命心”,否则只有眼睁睁看着心脏衰竭而死。
“大限”前一晚,奇迹等来“救命心脏”
奇迹,总在绝望处逢生。6月12日,也就是小谢戴着“强心”设备的第28天,医院接到消息,襄阳市有一个脑死亡的患者,愿意捐献心脏。
“这是最后的希望,如果不成功,就意味着心脏衰竭死亡。”董教授说,必须试一试。当天晚上,以刘金平教授为首的专家小组赶到襄阳,了解供心的情况,初步评估判断,可以移植,但是否适合小谢,还需要等待配型结果。
6月13日上午11时,专家小组带回了希望——“供心”。13时,传来好消息:配型成功,可以移植!随即,小谢准备移植手术。13时50分,开始心脏移植,1小时53分钟后,这颗“救命心脏”在小谢体内跳动。16时37分,手术完成,返回ICU。
术后4小时,医生取出心脏辅助装置。拿出一看,球囊几近耗损,多处血栓堵塞,也就是说,等不来心脏,第二天设备报废,小谢就会心衰离世。
目前,小谢身体恢复良好,医生预计,他本周五就能出院。
靠机器呼吸心跳的28天 女儿是我奇迹的动力
28天,靠着机器维持呼吸心跳,是什么力量支持他挺过来?这28天,是家人的关怀,医护人员的鼓励,更是他强大的求生欲支撑自己走过难关。
强烈的求生欲帮他渡过“关口”
“病房这么多人都能等来心脏,我挺住,总会有希望。”躺在重症监护室,静静地等待的时候,他总是鼓励自己。
“每晚查房,他总笑着主动打招呼。”董念国教授说,换作其他病人,两次配型失败,早就精神崩溃,他却一直坚持,从不给医生压力,乐呵呵地跟医生护士聊天。
病房外,妻子章霞撇下7岁的女儿在老家,一个人从深圳工厂请假,陪着丈夫共渡难关。每天夫妻俩见不了面,只能通过视频说话。
第一个七天,在临床上是个“关口”,不少患者跨不过这个“坎”。小谢靠着一股求生欲,挺了过来。医生几次尝试,企图卸下辅助设备,可即便只有5分钟,心脏严重心律失常,只能完全依赖辅助设备。
时间一天天过去,隔着一道铁门,夫妻俩一同默默祈祷。期间,章霞接到电话,医院找到两个供心,本满怀希望,但一个血型不匹配,一个供体有问题,都没能合适配上。
两次希望,两次破灭。章霞急得背地里抹泪,“丈夫还这么年轻,老天不会这么残忍。” 眼见着时间在寻找过程中流逝,30天的“最后期限”越来越近,仍没有任何供心的消息,希望越来越渺茫。
为让他撑住,妻子强装“开心果”
昨日,小谢一身手术服,已能自己下地活动。他不用搀扶,一口气从7楼爬到10楼病房。“从鬼门关走一遭,我还有什么不开心呢。”一旁的董教授笑着说,能够坚持到29天,他是一个奇迹!
“回家了,我要好好抱抱孩子,活着回家,真好。”手术后,小谢感慨地说道。隔着口罩,看不清小谢的脸,但回想起生死攸关的28天,他的眼睛渐渐泛红。
“在重症监护室,不能下地,没有亲人在旁边,如果再想着病,人会崩溃、绝望的。”小谢哽咽着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才7岁,如果我走了,孩子还这么小,她怎么办?她就是我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柱。”
为了让丈夫“撑下去”,妻子章霞再苦,在他面前都强装成“开心果”,给他看看女儿最近的照片。接到消息可能有供心,章霞把女儿从老家接到医院,让孩子再看看爸爸,给他打气加油。“我们有预感,这次会成功的。”章霞说。
背地里,她瞒着丈夫四处开口借钱,亲戚、朋友,好容易筹到三十多万。术后第三天,章霞来不及再看看丈夫,背上行李赶到深圳打工,挣钱还债。
本报记者 刘迅 通讯员 涂晓晨 刘坤维
声音
我只有一个女儿,她才7岁,如果我走了,孩子还这么小,她怎么办?她就是我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柱。——小谢
楚天都市报: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30703/ctdsb2085230.html
楚天金报: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jb/20130703/ctjb2085416.html
湖北日报: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30703/hbrb2085082.html
武汉晚报:http://cjmp.cnhan.com/whwb/html/2013-07/03/content_5183712.htm
长江日报: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3-07/03/content_5183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