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
科室概况

目前床位数为200张(含4个病区和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年门诊量15万余人次,年住院患者数量1万余人次。目前亚学科发展齐全,包括:脑血管病、神经介入和神经血管内治疗、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神经康复、神经重症、神经遗传变性病、神经心理和痴呆、癫痫和睡眠障碍、神经肌肉病以及神经免疫病等。科室设有脑血管病诊治中心,已开展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动、静脉溶栓和神经血管内介入治疗,脑血流灌注/脑血管动力学检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微栓子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等相关基因多态性检测等;建有神经肌肉病理和分子生物...

  • 特色医疗
  • 教学科研

1. 脑血管疾病诊断治疗中心

脑卒中一直是我科重点研究的方向,我科对脑血管病的防治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我科于2003年组建了与国际接轨的“卒中单元”,能够实现脑卒中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临床治愈率居全国前列。同时还承担康复治疗和有关脑血管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工作,从三级预防入手,降低卒中的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中心可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遗传基因筛查和相关药物基因检测,能最合理指导患者使用预防脑卒中药物:神经康复中心为可有效地为脑卒中瘫痪患者开展超早期康复治疗;血管动力学的监测,包括灌注成像和流速监测及微栓子监测, 血管超声成像如动脉粥样斑块评估等。

2. 神经遗传变性病

常见神经遗传疾病基因检测,通过微卫星标记连锁分析、候选基因直接测序、PCR扩增如SCA3、RFLP分析、HRM分析、外显子组测序等方法,主要完成以下疾病的基因检测:Warrensburg Syndrome、神经性耳聋、X-连锁眼球震颤、小脑脊髓共济失调、癫痫、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瘫、Meckel-Gruber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眼球震颤、Joubert 综合症、X-连锁隐性遗传痉挛性截瘫、X-连锁隐性遗传CMT、小脑脊髓共济失调、结节性硬化症、Lesch-Nyhan 综合征、视神经萎缩、腕管综合征、异戊酸血症、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线粒体DNA突变检测、帕金森病相关基因检测、老年性痴呆相关基因检测、亨廷顿病相关基因检测、多系统萎缩相关基因检测以及基底节钙化相关基因检测。(相关成果做为主要参与单位发表在Nature Genetics, Mutations in SLC20A2 link familial idiopathic basal ganglia calcification with phosphate homeostasis. Nat Genet. 2012 Feb 12;44(3):254-6. doi: 10.1038/ng.1077.)。

3.神经电生理中心

视频脑电图记录癫痫发作状态时(面部及全身抽搐)同步的脑电活动,并贮存于计算机内,供医师反复观察研究,以便对癫痫诊断、分类、病灶定位给予客观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指导正确药物治疗,控制癫痫发作。本中心进行癫痫研究数十年,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领域具有许多独到之处。另外,本科室设有睡眠中心,使用多导睡眠检测仪监测患者睡眠,给睡眠障碍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4.帕金森病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心

帕金森病是目前极为常见的老年疾病,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本中心任务追溯国际前沿,在各个领域开展研究工作。重点针对疑诊患者早期确立诊断,建立了良好的诊断方案。对已明确诊断患者根据患者自身的经济条件、身体状况、工作性质、个体耐受性等给予综合治疗。本中心积极向广大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不定期举办医师与病友对话座谈会,欢迎踊跃参加。

5.神经疾病康复诊疗研究中心

本中心主要开展卒中神经功能康复评定与治疗、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方案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后康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临床特色:1.卒中早期康复策划及实施。2.肉毒毒素痉挛状态治疗以及配套后续康复治疗;3. 改良日本脑卒中功能障碍评定量表的应用研究;4.近红外线对脑卒中运动功能的评定;5.经颅磁刺激对运动功能康复的评定;6.SPECT对脑血管病储备功能评定;7.P300对认知障碍康复的评定;8.脑微循环自动调节与康复关系;9.吞咽、排尿障碍的康复治疗;10.卒中早期物理康复与药物康复的协同作用。

6. 神经心理和痴呆

本科室自2007年起成立神经心理诊室,常规进行心理和认知的相关评估,积累了丰富的神经心理临床经验。本科室联合本院核医学科PET中心自2009年还一直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的PET检测。

7. 神经肌肉病以及神经免疫病

本科室设有神经病理室,联合本院病理科以及同济医学院超微电镜室,0可以完成多种肌肉疾病的组织学、组织化学染色以及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给神经肌肉疾病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另外,本科室已开展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流式细胞诊断技术,以多发性硬化(MS)为例,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有利于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疾病的靶向治疗方案,亦有利于疾病鉴别诊断。在临床工作中,某些MS患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以及脑脊液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典型,致使其与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肿瘤等其他疾病不易区分,但这些疾病发生的免疫机制截然不同,通过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很容易找到其不同特点,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参考信息。另外,通过检测脑脊液淋巴细胞亚群还可以分析MS的疾病活动情况。活化T细胞亚群与MS疾病活动性相关,在疾病活动期,T细胞活化标志CD25、CD26、I3上调,而T细胞总数和CD4+T细胞数量则与疾病活动程度无关。在诊断基础上,本科室将免疫吸附治疗与诊断相结合。免疫吸附疗法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血液净化技术,它以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为基础,先将血液的有形成分与血浆分离,再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或物理化学作用,用特定的免疫吸附器处理血浆,去除血浆中的致病因子,包括免疫球蛋白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等,从而使病情在短期内得以迅速缓解。同时免疫吸附又具有血浆置换所不具备的明显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优势:不丢失患者自身血浆,无需补充外源性血浆及置换液,可有效防止传染病的传播,还可避免血浆置换中较常见的枸橼酸盐中毒、凝血机制异常、过敏反应、低血压及低钾血症等;免疫吸附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血浆中的有用成分极少丢失;不影响同时进行的药物治疗。

8.神经重症医学

神经科大部分患者均为中老年人群,往往一般状况较差,且大面积脑梗塞、脑干病变、重症肌无力危象等疾病均为神经科常见疾病,这些患者要经历各种神经并发症如脑疝、脑水肿、再出血、颅内感染、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癫痫以及全身的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高热、高血糖、感染、褥疮等,每一个都有可能威胁生命,也从侧面促进了神经重症医学的发展。本科室成立神经重症监护治疗室近两年,拥有病床15张,除常备急救设施外,有呼吸机3台、除颤仪1台,年成功抢救率均在90%以上,为众多病危患者提供了多一重坚强后盾。

神经病学教研室每年负责临床医学、预防及影像等多个本科专业的神经病学理论教学、见习与实习,课程设置合理,能反映本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新进展,师资丰富,全英授课教师30余人,多名教师荣获医学院授课大赛一、二等奖,并承担多项教学改革项目。神经内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临床博士点,目前平均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研究生3-7名,接受神经病学学专业进修医师10余名。本科室于2015年成功申请为卫计委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面开展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进行规培生网络管理并顺利通过湖北省规培审核检查,目前已成功培训数

科研和成果

近5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卫生部资助项目4项,参与国家“十五”、“十一五”攻关项目、863项目5项,湖北省科技厅、中国医学基金会科研项目、武汉市科技局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20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三等奖1项,国家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著1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0余篇。

课题与获奖(具体如下):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Sema4D/PlexinB1通过调控周细胞PDGF-Shh信号促进脑梗死后新生血管稳定和管壁肌化(NO.81571119)

2. P2Y12-cAMP-CREB信号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调控平滑肌细胞定向趋化及转化(NO.81571139)

3. VEGF/NRP1和Sema3s/Plexin-D1信号通过共受体交互调控脑梗死后新生血管极性和血管成熟(NO.81371311)

4. miR-130a通过同步调控occludin/ZO-1和VEGFR2信号加重脑梗死后脑水肿的机制研究(NO. 81301001)

5. MiR-181b通过P50/P65并行调控Esel、VCAM-1和ICAM-1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及不稳定性(NO.1301002)

6. Shh-Gli-Bmi-N-myc信号途径调节异常诱导胚胎神经嵴细胞向神经母细胞瘤转化(NO.30600189)

7. 脑梗死后康复治疗最佳时间窗及其机理的探索研究(NO.30640010)

8. Shh信号通路在脑梗塞中双重调控血管新生和血管渗漏的作用及机制研究(NO.81070938)

10. 补体C3/C3aR过度活化在Tau蛋白介导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NO.81571051)

11. 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在MPTP帕金森病小鼠认知功能损害中的作用研究(NO.81400897)

12. 脂氧素促进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减轻脑缺血损伤的研究(NO.81471202)

13. 环境毒素联合VMAT2遗传操控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研究(NO.81471305)

14.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阿尔茨海默病中对Notch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研究(NO.81301085)

15. HMGB1胞浆转位调控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噬的作用及机制(NO.81301082)

16. DAPK1调控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组装激活生成IL-1beta(NO.81270018)

17. GAP-43 基因的转录后调控子αCP2在视神经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NO.81200952)

18. 帕金森病多巴胺神经元选择性变性分子机制的研究(NO.30570627)

19. 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对小胶质细胞激活介导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影响(NO.30500574)

20.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实验室诊断的突破要点——新治病基因的定位克隆(NO.30300114)

21. 构建纳米载药控释系统通过持续多巴胺刺激防治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实验研究(NO.30700881)

22. 转录因子deltaFosB诱发帕金森病异动症的作用与机制(NO.30770753)

23. GAPDH的聚集及异常降解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NO.30870866)

24. 促炎症消退介质脂氧素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初探(NO.30900448)

25. 调节鞘氨醇激酶活性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NO.81070879)

26. 神经元细胞周期调控异常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NO.81071021)

27. DAPK1-NMDA受体结合在脑缺血损伤和组织结构与功能修复中的双重作用和机理(NO.81130079)

28. GAPDH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表达与帕金森病关系的实验研究(NO.31171211)

29. 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中学习记忆的参与及其机制研究(NO.8117193)

30. Bmi-1通过调控HOXC9诱导神经母细胞瘤发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NO.81101905)

31. 柯里拉京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发病过程中TLR2通路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NO.81100894)

32. HDAC调控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NO.81200983)

33. HMGB1胞浆转位调控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噬的作用及机制(NO.81301082)

34.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阿尔茨海默病中对Notch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研究(NO.81301085)

二、省、部级课题项目

1.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小胶质细胞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中的作用》(NO.2005ABA176)

2. 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脑室周围VP能神经元老年性变化及对脑血管的影响(NO.2005AA401C59)

3.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大鼠的行为改变及其机制研究》(NO.2006ABA100)

4.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Eph/ephrin通过调节多巴胺神经元功能参与PD的发病机制》(NO.2006ABA107)

5.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氧化应激与蛋白酶体功能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变中作用》(NO.2006ABA130)

6.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H0-1介导的GDNF在帕金森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NO.2007ABA278)

7. 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抑制Nogo受体信号传导促进脑缺血后神经轴突生长》(NO.2007AA301B34-1)

8. 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逆转录慢病毒载体Lentivector介导的VEGF基因转移对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NO.2007AA301B27-2)

9. 武汉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如何差异性磷酸化CREB与Tau:AC-PKA途径的分型研究(NO.200960323132)

10.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在不同机理帕金森病模型中探讨脂氧素的神经保护效应及机制(NO.20090142120047)

11. 湖北省科技研究与开发项目《血管组细胞对脑血管的治疗作用》

12.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葡萄籽原花青素改善AD模型SAMP8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研究》

13. 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基金《p38对Notch信号抑制小胶质细胞炎性激活的影响》(NO.2010JC031)

14. 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基金《Shh信号通路在脑梗塞中调控血管新生和血管渗漏的研究》(NO.2010JC028)

15. 中国医学基金会基金 《DYT1型肌张力障碍VMAT2甲基化表观遗传调控的实验研究》 (NO.2012B09)

16. 教育部博导类 《SHH通过Nr2f2调控胶质细胞产生血管新生因子参与脑缺血后血管新生》 (NO.20120142110068)

17.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MPTP诱发慢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记忆障碍机器分子机制研究》 (NO.2012FFB02329)

18.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美加明/尼古丁对异动症作用及机制实验研究》 (NO.2012FFB02517)

19. 武汉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急性脑梗塞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临床分析及对策研究》

20. 武汉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Shh信号途径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NO.201152399738)

2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O.NCET-10-0406)

22. 脑梗死患者中哈萨克族、汉族动脉粥样硬化和血脂相关基因的研究(NO.2JX6B40)

23. Nicotin治疗异动症的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研究

24. HADCs对脑出血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NO.2014CFB984)

25. 鼻腔胰岛素预防处理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基础研究(NO.2014CFB994)

三、获奖情况

1. 《帕金森病的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

2. 《脑出血后继发神经损伤的分子机制与保护的研究》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

3. 《帕金森病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获中华医学三等奖,2005年(排名第一)

4. 《化学预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

5. 《帕金森病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

6. 《亚低温保护脑缺血神经元机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

7.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保护机制的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

8. 《镁缺乏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

专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