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食物不耐受与IBD患者饮食健康教育
2019-02-28 阅读量:
分享:

食物不耐受,是指当机体缺乏某些消化酶时,食物难以被彻底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单糖和甘油,食物分子被免疫系统识别为有害物质而发生迟发型免疫反应,可导致全身各系统症状与疾病,以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发病机制包括环境改变、基因易感性、肠道微生物和免疫应答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就包括食物不耐受。护士在为IBD患者进行饮食指导时,可以从专业角度向患者介绍食物不耐受的机制及饮食注意事项,提高健康教育的专业内涵,以促进患者康复。

“护士姐姐,我这两天又出现了腹痛、腹泻、脓血便,这又来住院了”,护士站前来了一位溃疡性结肠炎的年轻“老患者”。“你过年是不是没有注意饮食,还熬夜啦?”“姐姐真厉害,又被你说中了”。不合理的饮食是导致患者症状反复出现或加重的众多因素之一,既往的IBD患者饮食健康指导中,护士由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饮食指导的说服力不足,有时患者依从性不高,影响了疾病的康复。护士通过不断的学习,加深对IBD发病机制的了解,从食物不耐受的角度进行饮食指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当食用不耐受的食物时,患者的胃肠道生理及免疫屏障受到食物引起的有害免疫反应,从而影响IBD患者的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功能、社会功能。食物不耐受是IBD患者的主要表现之一,不耐受的食物会被机体作为外来物质识别,从而导致保护性免疫反应的发生,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因此特异性IgG抗体是检测食物不耐受的重要指标。

IBD患者存在对单一食物或多种食物不耐受的情况,其对不同食物的不耐受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护士应根据IBD患者的食物不耐受情况制定适合的干预方案,从饮食的性质和种类着手,指导患者调整和改变饮食习惯,例如指导患者食用质软、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冷饮、水果、多纤维的蔬菜及其他刺激性的食物(浓肉汤、咖啡、浓茶、辣椒、酸醋等调味品等),忌食牛乳、乳制品、鸡蛋、虾蟹等。同时根据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指导患者做好对不耐受食物的禁食-轮替食用-少食-安全食用的饮食管理过程,并在饮食管理过程中检测相关性指标以适时调整饮食,可获得较好的饮食健康教育效果。

消化内科14楼 余文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