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
“金鱼缸”里的对话,让“巴林特模式”走进护理
2018-11-27 阅读量:
分享:

2018年11月6日晚间,秋意渐浓,寒意初现,在协和医院外科楼报告厅里,讨论的气氛却格外热烈,协和医院心理小组在此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巴林特小组培训活动——“金鱼缸”里的对话。

巴林特小组是欧美国家医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师Michael Balint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成为一种广为运用于训练临床医务人员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巴林特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探讨日常工作中的医患问题,针对典型案例,通过角色转换、遐想、共情等方式分析事件当事人(医务人员、患者或患者家属)情绪背后的心理过程,体验当事人的情感感受,让医务人员理解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及行为,从而释放自己内心的负性情绪,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患者,有效的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服务质量。

此次巴林特小组培训活动暨医患沟通工作坊由协和医院心理小组组织,参与此次活动的有:协和医院护理部胡德英副主任、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代艺总护士长、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乳甲肿瘤外科郭潇护士长以及全院各片区心理小组组长及骨干。活动开始前,余晶晶护士长带来了肩颈康复操,帮助小组成员从一天充实的工作中放松下来。

活动在胡德英主任的讲话中开始,胡主任对协和医院心理小组2018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给予了肯定,对接下来的工作提出了期望。

活动的第二部分由代艺总护士长介绍了巴林特小组活动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效,同时也用自己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帮助大家了解“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

紧接着郭潇护士长带来了精彩的讲课——《巴林特小组如何让好护士更好》,详细讲解了巴林特小组的活动流程、注意事项。并主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巴林特小组实操演练——金鱼缸里的对话。现场的参与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11名护理人员围坐成一圈进行巴林特小组分享,就好比鱼缸里的金鱼,剩下的参与者分成三部分围坐于巴林特小组圈外,分别对参与巴林特的案例提供者、组长和组员进行观摩。

此次巴林特小组实操活动中的案例提供者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护患冲突:在一次晨间护理查房过程中,她发现一位患者家属将行李箱置于床头柜旁,导致临床的床间距很小,不仅影响了其他患者活动,也不利于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她对此提出建议,结果患者家属情绪激动,与其发生了言语上的冲突。案例提供者发言完毕,退出讨论圈外,由其他组员对此次事件发表自己的感想。案例的陈述一下子将组员的情绪带到讨论中来,引发了组员强烈的共鸣,大家纷纷积极发言,从自我感受、换位思考、个人经验的角度针对案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案例提供者在听完大家的发言后获益颇深,她表示:“经历那次护患冲突后自己感觉很委屈和愤怒,但是通过巴林特小组活动,我觉察到原来大家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并且非常能够感同身受,让我一下子有了情感上面的支持,然后通过小组成员的发言,让我体会到患者家属在此次事件中的感受,也明白了他为什么会情绪那么激动,最终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也不太妥当,在不恰当的时间和情境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导致了冲突的发生。整个活动下来,我在同伴的支持下不良情绪得到了宣泄,在一种支持的氛围里让我深刻的理解了冲突发生的原因和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被强制灌输“你做错了”的观点,我相信以后在此类事件上我会处理的很好。”

于此同时,圈外的观摩者也受益匪浅,不仅深刻的理解了巴林特小组的活动章程,也被深深的带入活动之中。大家都表示,听完案例,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因为这是大家工作中都遇到过的事件,引发了强烈的共鸣,而听完组员的发言,自己的思路仿佛一下子打开了,也更能够去同理到病人及家属的感受,真正明白了矛盾的症结所在。

巴林特小组的核心意义是处理医患关系,从不同角度再现护患冲突情境,使案例亲历者有机会有新的观点认识到潜意识中的影响。这样就产生了新的理解和新的好的关系。这种新的观点会帮助医护人员更好的理解病人和自己,并给出好的合适的治疗过程。

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将近九点,组员们才意犹未尽的离开。巴林特小组就是集众人智慧,化众人烦忧,在小组里,你可以宣泄不满,可以分享感动,可以获得帮助,可以给予帮助,愿更多的护理人员和患者能够在巴林特模式下受益!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