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新闻
幽门螺杆菌与200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2019-01-31 阅读量:
分享:

1979年,澳大利亚珀斯皇家医院Robin Warren博士在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体标本中发现一种不寻常的细菌,这项发现受到诸多质疑,当时的医学界普遍认为胃酸会将胃内的细菌迅速杀灭,Warren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研究工作,1981年,一位名叫Barry Marshall的珀斯皇家医院消化科医生加入到Warren的研究行列。1982年,Warren和 Marshall成功培育出该细菌,并命名为幽门螺杆菌。Warren和 Marshall的发现对胃炎和胃溃疡的发病机制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严重的挑战,因而招致了更多的质疑,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这个理论,为此,Marshall吞下自己培养的活细菌,一周后他患了严重的胃病,实验室化验及活体组织检查都证明,他感染了这种细菌,并出现了胃炎症状,证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能引发胃炎,不过幸运的是,他在随后的一年多逐渐康复了。2005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授予Robin Warren和 Barry Marshall两位坚韧不拔且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科学家。

2018年10月6日,被授予200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澳大利亚科学家Barry Marshall教授,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并莅临我院进行参观交流。我院胡豫院长代表医院对Marshall教授的到访表示欢迎,并向Marshall教授介绍了医院的综合情况及消化内科的学科优势,希望借此机会加深双方的了解,为今后开展实质性合作奠定基础,并开启消化学科科研合作的新篇章,Marshall教授也期待能和我院合作进而取得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成果。

随后,Marshall教授参观了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我科介绍了在幽门螺杆菌领域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双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交流,Marshall教授高度赞赏我院在幽门螺杆菌领域的研究工作,尤其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将研究成果推向世界。同时,双方就幽门螺杆菌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合作事宜进行了洽谈,旨在促进幽门螺杆菌及相关疾病诊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造福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胃病患者。

我国是消化性溃疡高发国家之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一种寄生在胃内的细菌,粘附于胃黏膜以及细胞间隙,即可引起炎症。Hp感染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之一,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儿童高感染现象与家庭聚集性是Hp感染的显著特征,传播途径为口-口、胃-口以及粪-口,如进食了被Hp污染的水及食物、聚餐传播、接吻传播、母婴传播等。目前我国Hp感染率约50%。

“我最近感觉胃痛、不消化、反酸、烧心、腹胀、嗝气,应该怎么办?需要做什么检查?”消化内科的电话24小时畅通,我们值班时经常接到问诊的电话,有广大的患者咨询,还有其他科室的同事,无论病房多忙,我们都会耐心的为他们做健康宣教,Hp感染后可能出现上腹疼痛、早饱、口臭、恶心呕吐、腹胀,我们会建议患者去消化科门诊做检查。

实际上预防最重要。那么如何预防Hp感染呢?简单来说只要不让这些细菌进入口中就可以预防,但是它是容易互相传染的,光自己预防幽门螺杆菌还不够,家人同时治疗、碗筷消毒、分餐、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更换牙刷、多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是预防该细菌感染的关键措施。在外就餐若餐具循环使用,没有及时消毒也可能会感染幽门螺杆菌。此外,父母与儿童的餐具应分开使用,更是要摒弃用嘴对嘴的方式给婴幼儿喂食或咀嚼后的食物给孩子吃的习惯,预防Hp应从保护我们的孩子开始。

13C呼气试验是检测Hp的常用方法,在消化内科门诊就可以开检查单做的哦!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幽门螺杆菌“滚蛋吧!”。

(消化内科:余文仙 熊宇)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