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幽门螺杆菌(Hp)培养检测Hp耐药性(药物敏感性)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科副教授 任宏宇
职场工作的王女士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加点,寝食难以准点,时时胃痛,胃镜检查发现得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并有幽门螺杆菌(以下简称Hp)感染呈阳性,于是按医生的要求,接受了根除Hp的方案治疗溃疡病,完成了常规的一周“三联”治疗,停药一个月后,作了针对Hp感染是否根除的复查,结果Hp感染仍然为阳性,可能是她感染的Hp比较顽固,随后医生对她的Hp感染追加了一个疗程的治疗,并再次作Hp感染是否根除的复查,令王女士难过的是,Hp感染检查的结果还是阳性。这可急坏人了,是再加疗程还是换药,到底该如何是好了?
从1982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p)至今,已有26年的历史。26年来,从基础到临床,对Hp的细菌学、流行病学、致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Hp感染者占了全球人口的一半以上,中国是Hp感染率较高的国家。在我国,Hp感染的治疗是消化病临床最关注的重点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1..如何治疗?即根除Hp的治疗方案;2.如何避免或克服Hp耐药性?其中,根除Hp治疗的难点是出现了Hp对抗生素的耐药,Hp的耐药性正是导致Hp根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即为何一些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人久治不愈。
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常用的洛赛克,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是当前国内外Hp根除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案,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甲硝唑等。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Hp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PPI三联疗法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Hp对抗生素产生耐药。2006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完成的Hp耐药(包括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Hp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甲硝唑50~100%(平均75.6%),克拉霉素0~40%(平均27.6%),阿莫西林0~2.7%,其中,Hp对甲硝唑的耐药是全球性的,上海和湖北地区的Hp对甲硝唑耐药率高达100%。
严格掌握Hp根除适应证,按照正规、有效的方案进行治疗是关键。联合用药,避免选用单一抗生素根除Hp,任何一种抗生素的单独应用都容易发生耐药。首次治疗时,为了提高Hp根除率,四联疗法也可用于首次治疗中,可尽量减少复治,反复多次的杀菌治疗会导致Hp对抗生素产生继发耐药。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对Hp耐药率进行培养检测,当对甲硝唑耐药率≥40%、克拉霉素≥15%~20%时,不宜再用甲硝唑或克拉霉素进行根除Hp的治疗,一定要更换其它杀Hp敏感的抗生素。
胃粘膜组织的Hp培养是诊断Hp感染与否的最准确方法,为验证其他检测手段的“金标准”。它是在进行胃镜检查时,从受检的患者胃内活检取得像米粒大小的胃组织,在微需氧的条件和一定培养技术下,将Hp细菌培养成菌落后,依据菌落形态、涂片染色的细菌形态,以及细菌的生化反应常规进行鉴定,并可用分子生物方法进行菌落鉴定,特异性可达100%。该方法除可做Hp感染检测,同时,主要用于体外检测Hp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即哪种药物对病人敏感有效、哪种药物对病人的疗效不佳,因此,医生有了对每个不同病人抗生素敏感性和耐药性的精确掌握,可准确选择疗效高的抗生素治疗Hp感染,胃病患者的久治不愈就变得不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