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难听 不利康复
专家建议三种疾病“改头换面”
本报讯 最近,我国著名神经内科专家、武汉协和医院童萼塘和同济医院杨明山教授等4名专家撰写论文提出“红班狼疮”、“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症”、和“脑梗死”3个沿用了多年的病名,因病名难听易使患者产生心理压力等不良反应,不利于康复,建议在临床上将以上3种疾病更名。
“红斑狼疮” 患者经常会出现精神症状:如失眠、恶梦、易激动、思维迟钝、幻觉、忧郁、焦虑等,专家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其中部分患者的症状并不完全来自疾病病理改变,而是 “红斑狼疮”病名的“副反应”。其中“狼疮”两字易使一些患者对疾病产生恐惧心理,有的还把“疮”与传染性混为一团,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有的是至产生自杀念头。
“红斑狼疮”病名源于最初国外有人发现该病患者血液中有像“狼疮”的细胞,但是,后多年来这种细胞已不再作为诊断依据,而病名却一直沿用至今。童教授等专家建议将“红斑狼疮”更名为“红斑性结缔组织病”。
“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症”多发于少年儿童,这种病的主要症状主要有:不由自主的耸肩、扭颈、眨眼、撅嘴等怪异动作,并伴有哼哼声、清嗓等声音,大约10%的患儿会出现说脏话的情况。专家认为: 把“秽语”列入病名并不能准确说明病症,而且对患儿具有明显的污辱性,易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对患儿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使患儿的家长感到难堪。专家建议将这一病名改为“抽动发声综合征”或“抽动怪声综合征”。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中较常见的疾病,因脑血管病变造成动脉闭塞产生偏瘫、偏身无力、失语等症状,多年来临床上均采用脑梗塞诊断。近几年,有专家认为该病是由于某些脑血管堵塞后使部分脑细胞因供血障碍出现坏死,提议并将病名改为“脑梗死”。这一更新病名用于临床诊断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震动”,有的人认为“脑子已经死了一些,没有希望了!”原因是“死”字起了误导作用。有的患者因此出现抑郁悲观的情绪,甚至合并“忧郁症”。“塞”与“死”一字之差,字面上看前者可能再“通”,而后者就己“终了”。事实是某一支脑动脉一段时间堵塞造成部分脑细胞坏死,其它脑细胞可以代偿,在一定情况下脑部受损有可能逆转。专家认为:脑梗死可作为病理诊断,建议临床诊断恢复脑梗塞。
童萼塘教授从医已有40多年,曾因揭开危害多年的“一种地方性低血钾软病”之谜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我国首批获得政府津贴有特殊贡献的医学专家,现任湖北省神经疾病康复医学会主任委员。近几年来,童教授特别关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新问题,曾先后在《华中医学杂志》发表了“神经科医师如何正确应用影像学资料”、“应当慎重对待颈椎病的诊断”,近期又在电视台、报刊等多家媒体发表患者该如何正确对待影像学检查报告的讲话和文章。对这类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一个医生对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对病人身心入微的关怀。童教授说:疾病康复是一个与许多因素相关综合复杂的过程,包括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需要精心的医治,需要患者自身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因此,在病名要以科学性为前提,在临床上还要兼顾到是否对患者产生误导,这在康复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彭晓兰)
(编者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疾病为中心正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化。医生针对的虽然是 “病 ”,但更重要是对有病的 “人 ”,在一切医疗工作中,都应体现对 “人” 的深切关怀,在临床医疗活动中融入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几位临床一线的专家提出个别疾病更名的建议,正是从关注患者心理感受的视角。
医学是不断发展的,一些病名往往受制当时的认识和技术水平,另外,病名又涉及到国际上规范化问题。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此在学术上提出探讨是有意义,而真正变更还有待通过十分严格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