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准则
——记协和医院孙宗全教授
有人说,一名医生什么都能够后天培养,但有一点很难,那就是对病人的感情。
协和医院心外科主任孙宗全,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诠释了一名医生的最高准则。
他把病人的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
2003年,22岁的李博在妈妈的陪同下找到孙宗全。这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危在旦夕。唯一的治疗方法是将心肺器官同时移植,而这类手术在我国开展极少,至今仅完成3例。
有人劝孙宗全,“你已经59岁,应该功成身退了,没有必要去冒险做这个失败可能性极大的手术。”
孙宗全却说,“如果因为担心砸牌子而拒绝病人,那就是把他往死路上推!我心里会永远不得安生。”
掐着秒表做动物试验,仔细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考虑到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经过近4个月的准备,手术顺利进行,李博也创造了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的最长存活纪录。
像李博这样被其他医院拒绝的危重病人,孙宗全不知接收了多少。同事们说,他把病人的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有时候为了病人的生命,甚至可以不顾全自己。
孙宗全的心脏并不好,同事们劝他少吃高热量的食物,而他却依然故我,因为每天要做3台手术,有时候一台下来就是十多小时,得有足够的体力支撑。虽然做大手术时,医生可以挤时间吃些流食,他坚持不这样做,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今年“五一”,孙宗全身体感觉不适,科里建议把长假里的几台手术推迟。他坚决不同意:心脏病人耽搁不得。5日下午6时,刚做完3台手术的孙宗全突然接到电话,病房一位病人血管破裂,情况危急。他马上又和全科室医生护士一起抢救病人,一直到凌晨4点才走下手术台,而他第二天还要继续手术。
抢救病人刻不容缓,而每次同行想给他做个彻底的检查时,孙宗全总以没时间推脱。也的确是没有时间,找他做手术的人太多了,手术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科里的护士说,“有时候,孙教授在手术间歇的10多分钟里就能在椅子上睡着,我们真不忍心去叫醒他。”
他把病人的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高
2003年一天,孙宗全照例去监护室看病人,突然发现一个病人用了一种新药。虽然已经是晚上12点,他还是把用药医生找了过来,让他解释用这个药的原因。
孙宗全经常在科室说,病人看病不容易,可用可不用的药不要用。
在协和医院心脏外科,部分病人常用的是一种名为凯帝龙的抗生素,售价不到20元,患者做完手术到出院,药费经常只要几百元。孙宗全说,我们不是不用贵重药品,心肺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用丙种球蛋白,就是很贵的药,但我们强调用药的原则是根据病情需要。
孙宗全出生在湖北京山,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有时候会给科室的医护人员讲自己小时候的事情,为准备下一学期学费,放暑假去砍柴,直到现在腿上还留着当年留下的一道疤。
这里病人很多来自农村,孙宗全经常考虑的是既要治好病,又要尽量让病人少花钱。护士长周俊与孙宗全共事30多年了,提起孙教授她总是说,“他对病人特别是农村来的病人的那种感情,是谁也比不了的。记不清多少次了,孙教授从家里端来鸡汤、饭菜,给做过手术的贫困病人。”
换心脏瓣膜是医院经常要做的手术。相比换瓣来说,对瓣膜进行修补更有益于术后心功能的改善,同时不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并发症,能节省大量的药费,但是,修补手术技术难度大,医生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和更多的责任。但在孙宗全的手术里,患者瓣膜出现问题,他总是第一个考虑的是修,如果通过修补能搞好的,绝不会换。
伤口缝合过程中需要用一种特殊的线,一根就要一百多元,为了方便打结,医生一般会把线留长,这也是一些国外医生惯用的方法。年轻医生吴龙说,孙教授每次手术时,却总是要求我们尽量把线头留短,留下来的线还能再用。这样一来,医生增加了不少麻烦,但一根线作二根三根用,可以为患者省钱。
他把病人的信任看得比什么都珍贵
有位四川的病人手术前住在医院,一天晚上他哥哥来看他,他们跟周俊打了个招呼就出去了。周俊心想他哥哥来了,应该没有问题,便去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
到了晚上7点多,病人还没有回来,孙宗全发现后到处打听,结果科里的护士没有人知道。孙宗全马上打电话到周俊家里,得知她去参加婚礼后,又问到婚礼所在餐厅的电话,把电话打到餐厅去找到她。
周俊回忆说:“我接到电话,他第一句就是‘你还吃得下去!’”
在医护人员眼里,孙宗全平常是个很平和的人,可一旦事情涉及到病人,他就会变得非常严厉。对此,他这样解释,病人把生命交给你,本身就是对医生最大的信任,我们千万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虽然已60多岁了,每天不管手术进行多晚,孙宗全自己总要再到病房里去看一看。有时重病人手术后,他就在监护室守上一晚。
在协和医院心外科,每天都要开一个特别的小会,与会者是第二天要做手术的病人。在这个会上,医生要告诉他们手术后会出现什么情况,护士会如何处理。
孙宗全还要求,手术做完了,医生要主动告诉家属手术情况,“家属在手术室外不了解情况,他们比谁都急,哪怕只说几个字他们也会放心的”。
天门苏婆婆的儿子患有联合瓣膜病需要手术。看到患者身体非常虚弱,孙宗全先决定先用加强心脏功能的药物,进行一段时间的营养。为了这个手术,苏婆婆在医院等了21天,她说“多久我都要等,因为相信他。”孙宗全没有让苏婆婆失望,他的儿子手术成功并顺利出院。
当然,做医生总有患者病情太重而手术无效的情况,但有时候病人去了,家属依然会握着孙宗全的手表示感谢,因为他们看到了医生付出的努力。
孙宗全的名气越来越大,南方曾有多家医院邀请他去主刀,甚至拿出院长的职位。面对高薪和高位,孙宗全拒绝了。他说,“湖北有那么多病人相信我,把自己家人和亲戚朋友托付给我,我走了,对不起他们的信任。”
(长江日报记者\王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