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事业
――记武汉协和医院心胸外科专家蓝鸿钧教授
“心胸外科事业好比浩瀚的大海,我做的,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啊!”
―――蓝鸿钧
凡是经过蓝鸿钧诊治的患者,无不为他深沉博大、真诚质朴的爱心所感动。
凡是接受过蓝鸿钧教导的学生,无不为他精益求精、甘为人梯的学风所沐浴。
作为我国和湖北省胸心胸外科学的主要创始人,在武汉协和医院心胸外科辛勤耕耘了近50年的蓝教授,一直恪守着“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的准则,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省内外的心脏病患者中有口皆碑。而他几十年来为人师表、悉心育人的历程也同样为他的医学事业增添了分外夺目的光彩。
(学习精神)
在医学这一实践性很强的领域,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一点,在心胸外科专业表现得尤为突出。1952年,刚刚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的蓝鸿钧,来到武汉协和医院工作。那时共和国的卫生事业才刚刚起步,怎样努力缩小与国外先进医疗水平的差距,为中国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成为蓝鸿钧一生不懈追求的目标。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我国就已经开展了低温心脏直视手术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和国外心胸外科的差距并不大。然而,十年浩劫则进一步拉大了差距。
“我们的换瓣、搭桥手术还是一片空白,和国外的心外科学相比,我们已经落后了整整10年啊。”当时的蓝鸿钧非常痛心。
看着一个个被心脏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患者,蓝教授暗暗发誓,一定要掌握解除各种心脏疾病的技术,尽快改上来。
笼罩在中国大地上空的阴霾掩不住蓝鸿钧的雄心。医院实验室被砸烂了,医疗设备和实验仪器残缺不全……,然而他却默默地瞄准了当时世界上心脏外科的三座高峰――人工心脏瓣膜置换、冠心病搭桥和婴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蓝鸿钧开始了艰苦的攀登。
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基础,钻研临床技术刻苦劲儿,蓝鸿钧在临床上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力,很快成为著名心胸外科专家管汉屏教授的得力助手。管教授将克氏外科学原著从头到尾通读,更是让蓝鸿钧深深地感受到:只有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遇到医学难题时才能及时化解;同时,有很多知识是可以借用、嫁接的。
尽管临床工作繁忙,蓝鸿钧还是养成了每周必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阅读基础医学的专业书籍的习惯,并且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积极向国内外同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1977年至1978年间,蓝鸿钧被派往北京阜外医院,学习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技术。在那里,吴英恺教授领导的团队代表了当时中国心胸外科技术的最高水平;
1978年至1980年间,蓝鸿钧多次赶赴广州省人民医院学习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的经验;
1980年,他又来到沈阳军区总院参观学习法乐氏四联症的手术经验。
令蓝鸿钧记忆深刻的是1981年在法国巴黎访问期间的一件事。有次他在一家心脏外科中心参观,当时即将下班,大家都准备离开,突然有名患者需急诊手术。由于手术人手不够,外国同行就邀请蓝鸿钧来参加手术。手术一直做到深夜,病人得救了,更重要的是,蓝鸿钧在这次机会中学习到了治疗复杂先心病的右室流出道加宽这一当时世界高难度技术。回国不久,蓝鸿钧即在国内首次开展了这一技术,引来了国内同行争相学习。
1985年,香港一名心外科专家在长沙湖南医学院附二院开展冠心病的搭桥手术。闻讯后,蓝鸿钧可不愿错过这个学习的好机会,当即夜里乘车赶往观摩。一个月后,协和医院就开展了湖北省首例冠脉搭桥手术。
1980年及1992年,蓝鸿钧还两次奔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二院学习生物瓣膜制作和心脏移植的技术。
学习的过程永无之境,蓝鸿钧的学习历程贯穿了他的整个行医生涯,学习内容几乎涵盖了心脏外科的整个领域。大家都说他是“大师”,是“全才”,蓝教授说,学来是为我所用,但不是照搬,必须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加以改良,精益求精,摸索出最好的方法,这才是真正学到家了。
(学术成就)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未分化的大外科到1980年建立独立的心脏外科,协和医院心脏外科这一学科分支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蓝鸿钧的心血。所有重大技术的开展都有蓝鸿钧的努力:先天性心脏病及复杂先心病的手术、瓣膜替换术、生物瓣膜的研制和应用、冠心病搭桥手术、大血管手术。
在无影灯下和台灯下度过了大半行医生涯的蓝鸿钧,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及湖北省八五攻关课题;
1996年“温血停搏诱导及末次灌注在心脏手术心肌保护中作用的研究”获得卫生部三等奖;
1998年“体外循环对血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升主动脉夹瘤的外科治疗Cabrol手术的临床应用及改进”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抑肽酶在体外循环中应用机理的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超滤法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理生理影响的研究”获得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还撰写论文20余篇,发表在中华系列及地方杂志。1994年,在日本举行的国际胸心外科医师第七届年会上,蓝鸿钧的“控制冠状静脉窦压力的心脏停搏液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论文作为大会报告论文,并收录在“1994年心胸外科进展”一书中。
(医德医风)
“医生的天职就是奉献”。这是蓝鸿钧始终恪守的哲学信条。
上个世纪60年代,外科中尚未分化出单独的心脏外科。有一次,蓝教授在抢救一名10岁肠坏死的病人,术后患儿的休克仍未纠正,急需输血,但当时血库又无血,蓝教授毫不犹豫地伸出自己的手臂,献出300毫升鲜血。
1989年春节前,一位来自安徽农村的法乐氏四联症的患者,术后出现残余漏,需再次手术。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蓝鸿钧亲自主刀,修补了残余漏。整个春节期间,蓝鸿钧一天都没有休息,每天都要来到病房,指导治疗工作,还从家里拿出营养品送给患者,与他们共度节日。
一位患者术后出现血红蛋白尿,需立即再次手术。已经做了3台手术的蓝鸿钧不顾极度疲劳,再次上阵。经过24小时的努力,病人终于转危为安。可有谁知道,蓝教授那天本应为他唯一的女儿出嫁送行的啊!回家后,妻子责怪他,他只是笑了笑。
1990年底,一位患有预激综合征的病人,因经常发病,痛苦不堪,而内科又无较好的治疗手段。蓝鸿钧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详细地了解了患者的病情,亲自到南京观摩兄弟医院的同类疾病手术。回院后,蓝教授为患者进行手术,获得了成功,这是湖北省首例预激综合征手术。
蓝鸿钧常说,医生要有两种必备的素质,一是医术过硬,一是医德高尚,两者缺一不可。医术不过硬不要紧,可以补,但医德一定要正,只有心纯,心静,心无旁骛了,才能做一个好医生。
蓝教授说,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不好的风气,作为一名老医生,我是很痛心的。一个医生如果不专注自己的事业,心思歪了,就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就。
一位跟蓝教授共事过的年轻医生告诉笔者,曾经有一个细节,让他感动万分。有次早上查房完毕后,蓝教授突然不见了,不一会儿,蓝教授又气喘吁吁地跑回病房,手里多了一条裤子,然后送到患者的床边。原来,蓝教授查房时,注意到这位患者洗的裤子被风刮掉到一楼了。一位得高望重的老教授给一名普通的患者拾裤子,这意味着这么呢?
长期以来,心脏外科是协和医院的“标本”科室。现任心脏外科主任孙宗全教授说,患者来这里不仅仅是冲着咱们的技术,更是冲着咱们的淳朴的风气。以蓝鸿钧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心外科教授以身作则,坚决不收红包,后辈的医生从他们身上耳濡目染的也不仅仅是精益求精的技术,更是身正影直,廉洁行医,时刻为患者着想的“医生本色”。
(提携后人)
蓝鸿钧认为,作为一名医学科学工作者,要心脏外科这个尖端领域里取得成就,攻占制高点,出大成果,必须集团作战。因此,早在80年代初期,蓝鸿钧即同其他的老专家、老教授一起,着手培养年轻医师,拓宽科研队伍,建立一支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以形成协和医院心外科的“集团军”。
甘为人梯的蓝教授确有凿璞成玉的本领。他经常教导他的学生,做学问应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独到的眼光。他指导的博士生董念国,年纪不大成绩却不小。手术干净利索,科研思维敏锐,获得多项省部级成果奖。如今董念国从瑞士学成回国,已是心外科的主力之一。“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蓝鸿钧善于指点迷津,点石成金。他的博士生程光明入学前,是一名中专生生,基础较薄弱。然而蓝教授认为程光明求知欲望强烈,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是可造之才,因此破例招收他。在随后的五年时间里,蓝鸿钧教授以细致的关怀和百般的耐心,一点一点教授,从补差到提高,从基础到临床,终于将一名中专生培养成一名优秀的博士毕业生。如今,程光明已成为心外科的后起之秀,并在竞争激烈的上海胸新外科学界争得了一席之地。程光明说:“每当我站在手术太上,或走上学术会议的讲台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慈祥的蓝教授,是他培养了我。”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已是古稀之年的蓝鸿钧仍割舍不下他心爱的事业,心外科经常可以看到他熟悉的身影。面对遍布天下的桃李,他快慰地说:“我只是尽点责任而已。”
有着50年丰富临床经验的蓝鸿钧,其精湛的医术向来为同行们所称道,但他从来不摆长者的架子。对下级医生,他总是满腔热情地加以扶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的经验传授给他们。他带过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及青年医师,把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倾注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他觉得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研究生的资料收集、课题设计、实验过程、数据分析及论文撰写,他都一一过问,亲自指导,严格把关。青年医师一进院,他就亲自给他们讲解业务知识,手把手地教他们训练基本功和操作,启发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和提高手术技巧,放手让他们做手术。蓝教授的辛勤耕耘终于结出了硕果,目前,协和医院心外科已云集了一批优秀的“一流刀手”,许多受过他教益和扶持的医师挑起了大梁,心外科拥有了坚实的后备力量,为进一步跨越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该科手术台次已突破1200台,心脏移植、心肺联合移植这些世界级高难度手术也在心外科开展。协和医院心外科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名牌学科。面对心外科今日的生机与活力,功不可没的蓝鸿钧倍感欣慰之余总是说“功劳是大家的”。
蓝鸿钧就是这样一位好医生,受到广大患者和学生爱戴的好医生,他赢得了党和政府给予的崇高荣誉――卫生部先进工作者、全国侨眷知识分子、湖北省侨务系统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同济医大“十大奉献人”、华中科技大学“伯乐奖”等光荣称号。
50余年医学路,50余年云和月。每当谈到这些成绩,蓝鸿钧总是谦虚地再三强调:“心胸外科事业好比浩瀚的大海,我做的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啊!”
(涂晓晨 聂一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