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骨疗伤”临床应用
牛津大学夏志道博士来院讲学
提取人的干细胞为“种子”,用来成批加工治疗骨伤所需的骨组织已不是梦想。12月22日,英国牛津大学夏志道博士在协和医院讲学时介绍了他和同道们为实现这一梦想所作的工作-骨组织工程学方面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骨骼系统的疾病,尤其是创伤、骨病、骨肿瘤等引起的骨缺损已经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并可导致病人极大的痛苦和残疾。目前临床上修复大块骨缺损的方法主要采用自体骨、同种异体骨移植和异种骨移植。
自体骨移植是从患者身体内取骨骼来修复骨缺损。同种异体骨移植为从他人身上取骨骼来修复骨缺损,来源极为有限。很显然这两种方法都不能提供足够的骨骼以满足大规模临床应用的需要。异种骨移植由于免疫反应和潜在的从动物到人类的疾病,而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的前景。
为缓解全球性骨移植替代物的短缺,一门前沿性学科,骨组织工程学应运而生。骨组织工程学采用在人体外培养的细胞扩增,并种植于人工合成或者天然提取的材料支架上,在体外形成骨样组织,然后将它们共同移植到所需部位,以形成人体骨骼的一部分,达到修复结构、恢复功能目的。
目前,应用骨组织工程方法可望提供有效的骨移植物替代材料而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人们正努力寻求象工厂加工零件一样成批制造出各个部位的骨组织,而且这些骨组织可与人体自然生成的骨骼一样,具有新陈代谢功能。而这一目标目前还必须攻克免疫学和标准化等系列难点。
近几年,夏志道博士围绕以上主题在牛津大学开展了系列研究:即应用人类与动物干细胞,膜生物反应器和组织工程技术的体外培养和器官重建,包括骨,软骨,肌腱和皮肤等。活细胞和器官冻存和复苏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包括人类与动物间充质干细胞,关节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系。转基因工程技术,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的转基因技术。生物材料技术,制备生物陶瓷,聚酯类高分子材料支架用于组织工程研究。组织学,组织和细胞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夏博士关于“培养活器官组织的方法和结构”获得国际专利。近5年发表论文7篇,其中5篇录入ISI。
骨科主任杨述华表示:希望通过夏志道博士与处在骨组织工程研究前沿的牛津大学建立交流与协作,从而推动这一高新科技的临床应用。
(彭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