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程翔教授团队两项原创性研究成果亮相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
2023-11-20来源:心血管内科 阅读量:
分享:

当地时间11月10日-13日,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AHA)在美国费城召开。作为全球心血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会议之一,本次AHA科学年会共包括726场会议,来自全球180多个国家的20000余名心血管病学基础、临床与预防等领域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分享、交流和学习。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程翔教授团队2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在会议上进行交流。

研究一 别嘌呤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影响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炎症在ASCVD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别嘌呤醇是一种降尿酸(UA)的药物,已被部分研究证明可以减轻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然而,尚不清楚这些有益作用是否可以转化为ACS中有利的斑块修饰。本研究与放射科合作,旨在通过冠状动脉CT成像(CCTA)探索别嘌呤醇治疗是否可以改善ACS患者的斑块稳定性。这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研究共纳入162名年龄在18-80岁、hsCRP水平>2 mg/L的ACS患者,以1: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接受别嘌呤醇缓释胶囊(剂量为0.25g,每天一次)或安慰剂治疗12个月。主要终点是从基线到12个月随访中CCTA显示低衰减斑块体积(LAPV)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别嘌呤醇治疗没有显著改变LAPV或hsCRP水平。2022年10月发表在Lancet杂志的ALL-HEART研究显示,在5721名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即使每天600 mg的别嘌呤醇治疗也不能改善心血管临床终点。我们研究结果表明,别嘌呤醇治疗并不能改善ACS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或炎症,这有助于解释ALL-HEART研究结果,也提示别嘌呤醇不适合作为冠心病抗炎药物。

研究二 不同抗炎药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hsCRP的影响

秋水仙碱是一种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的非特异性抑制剂,可减少冠心病(CAD)不良心血管事件。然而,其他具有NLRP3炎症小体抑制作用的抗炎药物在CAD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这项研究纳入132名年龄在18-80岁完成计划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在冠心病二级预防基础上,分别使用三种抗炎药物(秋水仙碱、曲尼司特和冬凌草)进行治疗。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对照组、秋水仙碱组、曲尼司特组或冬凌草组。主要终点是四周后hsCRP水平的百分比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秋水仙碱组、曲尼司特组和冬凌草组治疗四周后hsCRP的百分比变化分别为-11.62%、-48.28%、-21.60%和-7.81%。与对照组相比,只有秋水仙碱组的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22)。在蛋白质组学分析中,秋水仙碱治疗可减少中性粒细胞活化(天青素、髓过氧化物酶、成髓细胞素)、血小板聚集(糖蛋白VI)和内皮损伤(半乳糖凝集素-3)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该研究再次确定了秋水仙碱作为冠心病抗炎治疗药物的重要性,并阐明了其作用机制。

22915E

据悉,程翔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病免疫学领域的基础和转化研究,先后承担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临床研究专项基金等课题,在冠心病抗炎治疗领域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已取得多项重要进展和成果。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