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第一临床学院“合纵连横”教学查房活动研讨脊柱侧凸问题
2022-11-17 阅读量:
分享:

脊柱侧凸是一个或数个脊柱椎体侧方弯曲或伴有椎体旋转的脊柱三维畸形,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定义脊柱侧凸为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上Cobb法测量大于10°的脊柱弯曲。脊柱侧凸进展不仅影响脊柱的发育和功能,同时也可累及胸廓、心肺等器官的发育和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发育和社会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骨科的临床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夯实医院作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医学生的三基训练和年轻医生临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2022年11月15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在骨科组织开展了“合纵连横”临床教学查房活动,以“脊柱侧凸”病例为教学中心,围绕临床问题和基础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探索和实践多学科联合教学查房新方向。

协和医院副院长张进祥全程指导此次教学查房,骨科主任杨操教授、教学秘书王琨医师组织安排,邀请放射科梁波教授、同济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和教授、医学遗传学系王慧教授等授课教师共同参与,对第一临床学院本科五/八年制实习见习学生、规培学员、骨科进修学员及医护人员等30余人进行了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临床思维培训。张进祥副院长表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推进“医教协同”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合纵连横”教学模式,是以正在改革的临床医学单循环整合课程建设为基础,既要加强临床问题与基础研究的深度结合,又要深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学科的纵向整合以及这两个大学科之间的横向整合模式,强调“医学+创新”、交流协作、开放共享、互助共赢,注重在实践中思政元素的运用,探寻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的改革,使临床教学更加高效。同时,他也希望同学们能在临床实践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反思总结,促使理论知识学习与临床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744975

针对脊柱侧凸的教学背景,杨操教授带领同学们在病房进行了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和病史总结。管床医生依据患者病情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多位同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补充询问和讨论。回到教室后,杨操教授对该病例的主诉、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及诊治要点进行了简要概述,并以此为基础分点分段讲解了脊柱畸形诊疗过程中的解剖背景知识、影像学检查与测量要点、脊柱畸形分型与分类、脊柱畸形的诊疗进展等相关内容。

放射科梁波教授针对该患者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了脊柱畸形患者CT扫描/三维重建、MRI扫描的工作内容和临床意义,从椎体、椎弓、肋椎关节、脊髓与椎管发育等解剖结构展示脊柱畸形诊断依据和相应的诊断价值,并以“Jarcho-Levin综合征”为例,介绍了医学影像学在脊柱畸形诊治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和学习重点。

同济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系李和教授指出了基础研究与临床问题结合的迫切需求,针对脊柱畸形病例中的先天性发育问题,他从骨骼系统的发生、脊柱的形成、脊柱发育的调控、脊柱先天畸形四个方面,详细讲解了脊柱畸形的生发异常问题和潜在的分子机制,为脊柱畸形的基础研究方向提供了全新思路,使在场学生和年轻医生深受启发。

随后,同济医学院医学遗传学系王慧教授指出,在先天性疾病接诊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家族史、婚育史的细节及地区流行等信息,要深刻理解这些询问背后的医学、伦理、临床、优生甚至法律意义。她从先天性脊柱畸形遗传方式、先天性脊柱畸形遗传特点、先天性脊柱畸形遗传因素展开讲述,着重介绍了先天性脊柱畸形这类疾病的临床研究方法,从遗传学角度为给教师及同学们提供了临床问题的解决方案。

据悉,此次教学查房的对象为云南省临沧市拉祜族“最美村医”罗娜袜,在患有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情况下,身残志坚,挑战人生,不断帮助其他患者。华中科技大学自2013年对口帮扶临翔区以来,充分发挥教育、人才和医疗优势,对临翔区开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结合此次教学查房,同学们深刻领会了党和国家对于贫困家庭就医的支持,以及对口帮扶政策制度与民生改善的重大意义。

最后,张进祥副院长和杨操教授引导同学对此次学习过程中的基础医学问题、临床医学问题、医学伦理问题、人文关怀、疫情防控、学习方法与方向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立潮头创新实践,从“三基”出发,脚踏实地,紧紧围绕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需求,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成为国家和人民需求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第一临床学院、骨外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