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临床教学与新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11月7日晚,第一临床学院召开“消化系统与疾病”线上会议,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本次会议旨在集中教学骨干力量,充分发挥集体教研作用;立足基础与临床,组织有针对性的研讨,优化现有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质量;为学校医学一流课程建设、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夯实基础。会议由第一临床学院副院长张进祥教授主持。
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周琳教授、吴萍教授、王曦教授、张勇教授、吴鹏飞教授,以及我院胸外科、普通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急诊外科、消化内科、肿瘤中心、检验科、放射科、核医学科及超声科的授课教师、教学秘书、教学骨干参与本次线上会议。
会议伊始,张进祥教授详细介绍了新一轮器官系统整合规划教材体系,消化系统与疾病整合课程组成结构、课时分布、授课师资组成等概况。他指出,备课时要遵循授课指导思想与整合原则、明确讲课内容,形成以疾病为中心、以系统为主线、思政人文贯穿全程的整合授课模式。授课也要围绕执业医生考试相关内容,夯实三基主体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
第一临床学院李桉树老师围绕教学大纲展开讲解,着重强调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微格教学、BOPPPPS、sandwich等多种教学方法。
儿科黄亚玲教授就上述教学方法,向与会教师一一介绍其特点与适用范围。她建议教学方式应丰富多样,授课时要根据对象与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讲授方式。
来自基础医学院的专家教授分别进行授课分享。周琳教授讲授了消化器官的胚胎发育过程;吴萍教授将原有的肝性脑病课程进行拓展;王曦教授重点讲述肝癌、酒精性肝病等病理授课要点;吴鹏飞教授具体讲解抗消化溃疡、止吐、止泻药等药理知识点。
我院肝胆外科张勇教授、肿瘤科刘红利教授,影像科李欣教授,核医学科高再荣教授,检验科蔡鹏程教授、王晖博士围绕各自学科的课时和任务介绍授课内容。
胃肠外科的陶凯雄主任以胃癌为例,示范如何在器官系统整合体系下,结合课程思政的授课理念,进行临床医学知识讲授。
第一临床学院高度重视本次课程整合的研讨,会议在热烈的讨论和浓烈的教学氛围下圆满结束。
据悉,我院充分对照《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具体规定,已全面展开新一轮的整合课程改革。将原有的基础与基础、临床与临床的双循环整合模式,演进成基础与临床整合的单循环模式,力求实现基础与临床的纵向整合、学科间的横向整合,踏实走好医学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