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杜心灵教授在恩施做手术 记者吕锐摄

图为:护士给即将手术的藏族孩子讲故事 通讯员刘坤维摄
□本报记者吕锐 陈凌燕 陈媛 严珑 通讯员薛宣 陈佐会 唐见
昨日上午9时20分许,武汉协和医院,12岁西藏山南少女央拉被推进手术室。几乎与此同时,在恩施民大医院,6岁半的玲玲也准备接受补心手术。而在半个多月前,在房县义诊现场,3个月大的小婉如幸运地被“捡”回武汉,最终也“捡”回一条命……
武汉,恩施,十堰,相距遥远,将三地串在一起的,是来自协和医院心外科的专家们。除了处处为贫困患者节约、投入巨资从事公益外,心外科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医务人员翻山越岭对口帮扶支援老少边穷地区,履行公立医院的社会职责,进一步诠释了“小气科室,大爱医心”的真谛。
镜头1:武汉 行动支援西藏,救治6名山南患儿
昨日是平凡的一天,阳光灿烂,空气清透。但是对于12岁的央拉来说,这一天却极不寻常,因为她在协和医院迎来人生的分水岭。
央拉来自西藏山南加查县,3年前因室间隔缺损在拉萨接受过修补手术。然而,不久前我省医疗队在当地筛查时发现,央拉还患有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并中重度关闭不全、左心室肥大、胸骨对合不良。
11月1日,央拉住进协和医院心外科病房,并于昨日上午9时20分许被推进手术室,由董念国教授主刀。因为央拉曾经接受过心脏手术,其胸骨、心脏、肺及重要血管已有粘连,剥离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或脏器损伤。经过小心翼翼地操作,当天下午2时许,央拉手术成功完成并转入ICU。“手术前,央拉曾告诉我,希望将来到内地上大学,她也想当医生。”在得知孩子一切状况良好后,央拉的妈妈终于笑了。
央拉是此次在协和医院心外科免费接受补心手术的6名藏族孩子之一。据了解,湖北省卫生厅派专家到西藏加查、曲松、琼结、乃东四县开展先心病确诊工作,筛查出374名疑似病例,其中27人被接到武汉7家医院手术治疗。作为其中之一的协和医院,目前已成功为4名患儿完成手术,最后两名也将在明日接受手术。
镜头2:恩施 技术帮扶恩施,“家门口”为患者手术
昨日上午9时许,恩施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里,37岁的李玉中焦急地在手术室门口踱来踱去,因为他6岁半的女儿玲玲,正在里面接受手术。
其实,玲玲的手术几年前就该做了,但因为没钱只好拖着。玲玲4个月大时就被查出患有先天性房缺加室缺,当时手术治疗需5万元,这让来自恩施农村的李玉中陷入绝望。为攒钱给女儿治病,这些年来他一直辗转江苏、山东等地打工。近日,得知女儿的手术可得到国家相关政策优惠及医院减免后,他立刻返回恩施并带女儿住进医院。“手术很成功,你可以放心了!”当天中午1时许,主刀医生杜心灵教授走出手术室,李玉中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当得知医院考虑他家庭情况,决定将手术费用全部免除时,李玉中更是激动得几度哽咽:“原来根本做不起的手术,现在1分钱没花就做了……”
据悉,今年3月19日,协和医院心外科全面托管民大医院心胸外科,并成立了民大基地,董念国、张凯伦、肖诗亮等知名专家轮流坐诊及主持手术,短短半年来已有50多名当地山区患者在家门口接受了手术,节省了大量的食宿、交通等看病成本。
此外,协和医院心外科民大基地还为大部分患者进行了手术费用减免,其中4名患者的费用全部免除。在今年年内,他们还将拿出200万元,为患者提供进一步的优惠。
镜头3:十堰 义诊深入房县,山区“捡”回病重患儿
几天前,3个多月的小婉如从协和医院心外科康复出院了,这让胡志伟教授很开心,他笑着说:“小婉如是他从房县‘捡’回来的。”
10月12日至14日,胡志伟加入协和医院鄂西北医疗支援队,赴十堰市房县义诊。10月14日上午,一对农村夫妇抱着一名小女婴走进诊室,满脸焦急地说:“救救我们的孩子!”那个女婴就是小婉如,她自出生以来发育就很差,体重很轻,且经常喘不过气来,但当地的医院没有一家能治。当天听说协和医院专家来义诊,他们走了很远的路专门赶过来。
胡志伟检查发现,小婉如体重比同龄孩子要轻很多,且呼吸很急促,再看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完全性肺静脉异常引流,需尽快手术治疗。在征得家属同意后,他当即与科室联系安排好病床,并于上个月为孩子成功实施手术。
由于小婉如家里经济比较困难,科室医务人员不仅忙着医治孩子,还忙着帮他们筹集医疗费用,胡志伟和护士长李燕君专门帮她向省慈善总会申请了援助。
链接
据介绍,多年来,在协和医院党委和行政的领导和支持下,心外科团结协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多种途径救助贫困心脏病患者,切实减轻他们的负担,使很多原本无法治疗的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
此外,心外科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口帮扶支援老少边穷地区。据统计,12年来,帮扶机构涉及8个省、23个地级市、50余家医院。累计派出专家500余人次,诊疗患者约2万人次,帮助基层手术1000多例,举办各种培训班近20期。
记者手记
对病人大方,对自己小气
“刘成硅教授,19次;蒋雄刚教授,18次;肖诗亮教授,20次;董念国教授,8次……”
在协和医院心外科民大基地的办公室电脑里,记者看到这样一份详细的记录表格,表格上记录的,是民大基地挂牌半年多来,协和医院心外科专家们前来的次数——10多名专家,118人次。
前日,记者与杜心灵教授一起从武汉来恩施时,感觉他不像是出差,而是回家。“我们已经习惯了,从武汉到恩施是家常便饭。”昨日,在手术之后,杜心灵教授还抽空回访了小患者张旭婷,并自掏腰包为孩子购买了营养品。
心外科专家对患者慷慨大方,但是自己却秉承了科室的“小气”风格——为节省开支,他们大多选择乘坐火车,周五晚上出发周六早晨到达,随后马上投入工作,周日晚再返汉,周一早晨直接上班。此外,在恩施工作期间他们都住在医院宿舍,从不住宾馆,民大基地办公室里支着一张行军床,肖诗亮教授晚上就睡在行军床上。
来自鹤峰县的崔广春患有风湿性瓣膜病,4月初接受了手术。在最危险的3天,肖诗亮教授一直呆在ICU内寸步不离,3天里天天吃盒饭,直到崔广春转入普通病房后才下楼。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崔广春依然感慨不已:“遇到这样的好医生,是我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