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科室大爱医心”系列评论之二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评论员肖杨
能省绝不浪费,一根缝合线分成几段用;12年减免医疗费3400余万,“小气科室”走出“大公益”之路。(详见本报近日报道)
坚守公益性,本是公立医院悬壶济世的本质属性和神圣使命。可现在一些医院戴着“公立”的帽子,干着逐利的事情,大处方、收红包等行为,亵渎了医生这一职业的崇高,绷紧了医患关系。
一谈公益成色不足,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政府投入不足。认为只有“不差钱”了,才能破除“以药养医”,不然医院只能向市场“伸手”,向患者“要钱”,创收无可厚非。
然而,给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既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也离不开医德的支撑。事实上,医疗是一种公共事业,不管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都不能偏离公益属性,将患者视为赚钱对象,只会背弃医院的社会责任,扭曲医患关系。
医院坚守公益,离不开医生坚守良心。医生把钱看重了,就会把病人看轻。小气科室用12年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好的管理与医德医风建设,科室是可以不搞“大创收”,医生是可以不开大处方,这不仅为病人减轻了负担,使有限的公共医疗投入花到刀刃上;取义舍利,坚守医道,更是对医疗行业中的不良风气的迎头反击。
过去,我国大量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的公立医院,基层的医疗服务配套往往跟不上。协和医院心外科是该领域的佼佼者,不仅立大医之精诚,更不忘救危贫病苦,心怀大爱,积极开展义诊,送医下乡,将公益的阳光播撒到荆楚大地的山山水水,将制度的温情传递到更广更远的地方。
无德不成医,如果说制度、管理是“硬件”,医务人员的高风亮节,则是医疗系统良好运行的核心“软件”。在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小气科室的大爱医心照射着所有无愧于“白衣天使”称呼的医护人员,照射着所有用自己的心灵坚守职业的人们。
我们期待,在涌现出好医生王争艳、仁心廉医袁琨,协和小气科室后,这样的医生和医院不是供人仰望的标本,而是一个个朴实的标尺,丈量着医德的长短深浅;是一个个生动样本,呼唤更多医院有着抵制不良风气的公益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