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楚天都市报评论: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2012-11-06 阅读量:
分享:

“小气科室 大爱医心”系列评论之一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评论员陈咏

医生宁可多花时间精力“折腾”自己,也要做到为患者“能省就省”,宁可自己利益受损,也要坚持不赚钱甚至倒贴钱的公益手术。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被人称为“小气科室”,一根线,一瓶药,一根人造血管,一次缝合止血……十二年来为患者省下三千多万元。(详见本报近日报道)

这让人想起了坚持为患者开小处方的“江城好医生”王争艳,“小气科室”与之异曲同工,都以“小”彰显出医者仁心之大。

都说医生见惯了各种伤病,很难有什么能引起他们的触动。的确,治病救人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但更需要一颗慈悲之心,“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患者及其家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王争艳说,“开贵一点的药,我实在下不了手。我了解老百姓的生活。”“小气科室”同样如此,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手术室外因担忧而哭泣的母亲,医院门口为筹钱愁眉不展的父亲,家里望眼欲穿期盼一个好消息的儿女……懂得这些,谁还能不殚精竭虑,治病救人,谁还下得了那开大处方谋个人利益的手?“小气科室”是懂的。他们说,“关键时刻更得将心比心”。就如同医者楷模药王孙思邈所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皆如至亲之想”。

所以他们愿意自己麻烦一点,折腾一点,为患者节省那一笔笔或大或小的开支。

医德二字,说得很多。但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仁慈之心,看到病人的烦恼,就像自己的烦恼一样。在当下,病人的烦恼,除了病痛,就是费用。只有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才会在一根线、一瓶药上,自然而然考虑到患者的费用难题。“协和精神”素以严谨的学风、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称道于世,“小气科室”让我们欣慰地看到“协和精神”的一脉相承,一代又一代的医者,怀着慈悲之心,用仁术治病救人,换来杏林芳菲誉满园。

广泽苍生暖,大爱医者心。无影灯见证着他们的职业良知,一根根线,一瓶瓶药,一笔笔节省下来的医药费,“小气科室”用日积月累下来的患者口碑,揭示了传统医道的真谛,生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