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许多先心患儿在该科室获得了新生
本报记者严珑 陈媛 陈凌燕 通讯员黄冬香 聂一钢 涂晓晨 摄影:记者魏铼
公立医院的义务是什么?医务人员的职责是什么?这是近年来,常常容易引起社会关注与热议的话题。
近日来,本报记者数次深入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进行采访,在那里亲眼看到了医务人员如何点点滴滴为患者节约开销,如何尽心尽力为患者争取优惠,如何用实际行动增进医患之间的和谐,如何将心换心谱写一首爱的交响……
贫困患儿命悬一线
手术之后减免两万费用
当听到心外科护士长李燕君说,科室已决定为他们减免两万元治疗费用时,昨日,来自天门的彭女士夫妇顿时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30岁的彭女士来自天门,2007年结婚后一直未怀上孩子,后被诊断为输卵管堵塞,几年来陆续做过4次试管婴儿,今年1月终于成功怀孕。然而孕期8个月时查出胎儿有先天性心脏病,后在协和医院进一步确诊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动脉导管未闭和室间隔缺损,病情危重。9月22日孩子在协和医院出生,18天后就接受了长达6个多小时的手术,才转危为安。
昨日上午11时许,记者走进病房时,彭女士的丈夫正抱着小宝宝,一边微微摇晃着身体,一边轻轻拍着宝宝的胳膊,一脸慈爱地哄儿子睡觉。穿着小红袄的小家伙睡得正香,小脸看上去粉嫩粉嫩的,一点不像刚接受了一场大手术。据医生介绍,宝宝伤口已经拆线,再过几天就能出院了。
“真的很感激医护人员,不仅救了孩子的命,还处处为我们着想。”彭女士说,自己没有上班,一家人靠丈夫在市场卖牛肉为生。近年为了做试管婴儿、治病,家里的积蓄早就空了,此次来治病还找亲友借了8万元。在心外科住院期间,医务人员能省尽量帮他们省,没想到最后还减免这么多费用,为家里减轻了很大负担。
“砸锅卖铁”来手术
特困家庭治病没掏钱
在协和医院心外科,44天大的小宝宝享受了减免治疗费用,而5岁的小睿则享受了全免费手术治疗。
小睿来自随州,1岁时,频繁感冒发烧的他被检查发现患有室间隔缺损(一种先天性心脏病),但因为母亲没有工作,父亲只是个普通司机,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一直没有治疗。如今,眼看就要到入学年龄了,因担心对日后学习造成影响,家人于10月23日带他到武汉协和医院检查,并住进心外科病房。
“本以为这次给孩子看病要砸锅卖铁,没想到一分钱都不用花。”小睿的妈妈王艳激动地说,到了医院后,她才知道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在一定额度内,新农合和民政将承担90%的治疗费用,她只要掏10%左右。心外科得知她家庭十分困难后,决定将剩余的10%以及超出的费用也全部免去。
记者查询了解到,小睿目前住院13天花费29752元,这意味着除去新农合与民政承担的部分外,医院将为他免去1万多元。
公益手术须教授主刀
费用打折服务质量不打折
一直以来,该科室坚持对贫困患者进行费用减免,对特困患者甚至免费治疗,还有医务人员常自己掏钱接济贫困患者。昨日记者了解到,仅7、8、9月三个月,全科心血管手术量分别为223、222、235台,其中优惠减免手术分别为46、51、61台,占总手术量的20%多,平均减免额度为5000至10000元。
事实上,“20%”这个减免手术比例,在协和医院心外科已经持续了近12年。尤其近五六年来,减免优惠范围不断扩大,减免优惠病种也从简单先心病、瓣膜病扩大到复杂先心病、心脏移植等。针对心脏移植与重症瓣膜病这类费用特别高的患者,减免额度也更大。
据来自院方的记录显示,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从2001年起,心外科便坚持开展各类爱心救助活动,每年至少拿出2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救助贫困心血管疾病患者,12年来科室累计为患者减免治疗费用高达3400余万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优惠手术患者,心外科并没有因为“亏本”而降低服务质量,反而强调“越是公益事业,越要确保质量”这一原则,要求严格执行国家临床路径,且每台优惠手术必须由一位导博或正教授主刀。12年来,优惠减免手术的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发生并发症。
记者手记
让贫困患者看得起病,“国家队”才算合格
记者多次在心外科采访,几乎从未在病房内发现过空床。据了解,因为该科室是中南地区心脏疾病外科治疗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综合实力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审中排名全国第五、中部第一,堪称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国家队”,全国各地大量患者前来治疗,科室152张病床供不应求,通常择期手术(非急诊手术)需要登记排队2至4周时间,高峰期排队等待时间更是长达两个月。
如此供不应求,为什么还要坚持拿出很大精力做公益呢?昨日,该科室主任董念国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一直努力让科室医护人员树立这样的理念:医生不应是简单的‘开刀机器’,而应具有人性的温度。”
“公立医院盈利的同时不能忘记公益本质,不能抛弃救死扶伤的神圣责任。”董念国教授说,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农村很多心脏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即使治疗,偏高的心脏病手术费用也让部分患者捉襟见肘,因病致贫、因病放弃治疗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公立医院,有责任尽自己所能,让贫困患者能够看得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