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楚天都市报:历数百年协和名医名科的绝技绝活 闪耀在医学巅峰的“协和光芒”
2013-07-23 阅读量:
分享:

有着147年悠久历史的武汉协和医院,一直处于国内医学发展的第一方阵。在这所百年名院,孕育着一批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和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他们有的是传统强科,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有的是新生学科,春笋雨露,厚积薄发。他们代表了各自学科领域的国内最高水平,共同铸就了武汉协和百年名院的“国家队”实力。

名院孕育名科,名科催生绝技,仅在2008至2013五年间,世界首支降压疫苗,世界首例裸露心脏回纳并矫治手术,国内首例坐骨连体婴儿分离双双存活手术,中南地区首例旋转容积调强放疗等先进技术在这里诞生。今天,楚天都市报特刊将带您探访协和医院部分名科的“绝技绝活儿”。

心血管内科:世界首支“降压疫苗”诞生地

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自1960年在国内率先组建心血管专科病房,1975年组建湖北省第一个心导管室,1991年完成湖北省第一例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2009年在湖北省率先开展冠心病“一站式”杂交手术,其发展一直处于华中地区领先和国内先进地位,且一直是心血管病人最为推崇的湖北权威学科。

心脏介入手术,是该学科的强项:2012年共完成冠脉介入诊疗、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等介入手术 6500例次,居全省公立医院领先地位,华中地区领先水平。

继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廖玉华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心力衰竭的免疫发病机制,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出新的防治靶点之后,国际领先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在这里不断涌现:由廖玉华教授研制的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TRQβ-001治疗性降压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2年最新成果发表于国际高血压领域知名杂志《Hypertension》,有望成为治疗高血压的新手段。

心血管外科:开创多项世界第一、国内第一的手术纪录

被湖北省卫生厅授予“大爱医心”的协和医院心外科,致力于先天性心脏病、 成人心脏病、大血管病、心脏移植、 微创五个亚专科的发展,系国内规模最大的心脏大血管外科中心之一,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中南地区首位。 在董念国教授的带领下,心外科人不断攀登医学高峰,已常规开展各种具有国际水平的心外科手术,疑难危重病种比例高达41.27%,并创下了患者年龄最小、心脏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等多项国内纪录:2011年,成功开展亚洲第三、内地首例心肝联合移植手术,2012年,开展国际首例成人心脏外露合并复杂畸形一期矫治手术,2013年,实施世界首次同时4台心脏移植手术。

近5年,心外科新生儿小婴儿手术达400余台/年,大血管手术每年近200台,心脏移植近百例,年手术量居全国第二,手术成功率97%;婴幼儿重症先心病及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效果迈入国际先进水平;在重症瓣膜病、重症冠心病、杂交手术、微创手术等领域,做到“疑难危重手术常规化,常规手术微创化”,手术成功率达98.5%以上。

血液科:中南地区唯一的血液病研究所

协和医院血液科,是卫生部最早批准设立的四个血液病研究所之一,在国内较早开展白血病的规范化治疗,编著我国第一部白血病专著,建立与国外发展同步的分子与遗传诊断中心,对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MDS等血液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血液科在中西南地区最早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俗称“骨髓移植”),移植数量、种类、疗效均居国内先进行列,2012年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 83例,相当于省内其它医院一年移植量的总和。血栓栓塞性与出血性疾病的诊治研究,也是血液科的传统优势,由其主持制定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国内诊断标准沿用至今,我国第一部DIC专著也出自这里。 为对各种血液系统的重症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血液科在胡豫教授的带领下,在中南地区率先设立血液重症病房,它正成为中西南地区最大的血液重症疑难病治疗中心。

胃肠微创外科:外科手术更具人文关怀

协和医院胃肠微创外科是目前湖北省微创外科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卫生部腹腔镜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湖北省糖尿病外科治疗中心和湖北省单纯型肥胖减肥中心。

早在1995年,胃肠微创外科在国内率先将传统开刀手术和微创手术(腹腔镜、ERCP、肠镜等)融合到一个学科内,使手术治疗疾病的方式更具人文关怀。该学科在王国斌教授、陶凯雄教授的带领下,在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道良性病变、各种胆结石、脾脏、疝等微创手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在国内率先开展的小儿巨结肠、结肠代阴道等微创技术,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在协和医院打造“微创医院”理念的指导下,微创技术在全院各手术科室广泛运用,如: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其中,妇科手术微创技术的运用达到了75%以上。

骨科:挑战手术禁区,开创多项首例

协和骨科,是湖北省骨科界唯一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下设关节骨科、脊柱骨科、创伤骨科、肿瘤骨科、关节镜与运动医学骨科、小儿骨科、足踝骨科7个亚专科。

在杨述华教授的带领下,骨科勇于挑战手术难度,不断突破手术禁区,开创多项全国首例:2011年,一名脊柱侧弯畸形(驼背)达165度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这里成功实施了脊柱矫形手术,类似在脊柱导航系统支持下开展重度脊柱矫形——“驼背”手术的学科,在国内仅有2-3家。2010年,骨科关节组为多名9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的高龄老人,成功施行了人工关节置换术,2011年率先开展了全国首例及第二例新型三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人工颈椎和腰椎间盘置换术、人工踝关节置换术、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等11项新技术,各类关节置换术均居国内领先水平。 2012年全国骨科年会上,湖北省骨科界74人次被邀请参与大会发言,其中协和骨科发言数达39人次,占据了湖北省的大半壁江山,这也是该学科连续3年在全国年会的发言人次居湖北省第一。

乳腺甲状腺外科:慕名患者覆盖全国22省

协和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目前是全国著名、华中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集乳腺癌、甲状腺癌全面综合性治疗方法于一体的大型专科诊疗机构,为国内一流的乳腺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

作为在中南地区最早开展乳腺癌、甲状腺癌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治疗的专科,协和乳腺甲状腺外科以综合治疗方案规范,赢得了全国各地患者的青睐。科室收治的患者中,恶性肿瘤患者达60%,来自全国22个省,包括北京、上海、台湾等医疗技术成熟的地区,形成了全国区域性的辐射效应。其中,有“神手”之称的黄韬教授的专家号更是“一号难求”。2012年,科室收治患者5325人,手术量4317台次,均居全国前列,并创下了中南地区平均住院日6.7天的最短纪录。

整形外科:主持医学隆胸的“国标”制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湖北省整形外科学会主委单位,协和整形外科积极倡导“用美改变生活,以诚信打造品牌”,并引领湖北省整形美容行业的技术向规范化发展。

乳房整形和小耳畸形诊治是该学科的两大特色诊疗项目。科主任孙家明教授首创的双环法乳房缩小整形术是学术界公认的目前治疗乳房肥大及下垂的最佳方案。该学科还主导参与了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隆乳术行业规范的制定,在自体脂肪及假体隆胸方面树立了“国标”。其中,乳腺癌手术后的乳房再造术为众多的患者找回了作为女人的自信。

小耳畸形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年收治患儿达300例。专家们通过潜心研究,在对患者自体软骨和皮肤利用的基础上,使术后再造的耳朵,无论从肤质和外形上都与正常的外耳几乎无异。同时,协和整形外科也是部分明星永葆青春靓丽的“秘密基地”。

肿瘤中心:运用国际先进理念诊治肿瘤疾病

疾病谱中,癌症是致人死亡的第一杀手。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用10年时间,将只有18张病床的小专科,发展到目前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集诊疗、教学、研究于一体的肿瘤中心,致力于攻克癌症难题。

中心由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疗中心、疼痛康复门诊、日间化疗门诊、肿瘤影像、肿瘤介入、肿瘤病理、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基地和肿瘤研究所组成,并设立头颈部肿瘤、肺癌、胃肠肿瘤、乳腺肿瘤、妇科肿瘤、淋巴瘤、骨软组织肿瘤等10个亚专科。

近年来在王国斌院长支持下,伍钢教授和众多的专家,运用国际先进理念,发挥综合性医院的优势,外科、内科、肿瘤中心、放射影像科、介入科、病理科等相关科室通力合作,成立“恶性肿瘤MDT团队”,多学科综合协作使肿瘤患者能够得到更为规范、全面、个体化的治疗。

2003年和2010年,该中心最先在华中地区开展了调强适形放疗和旋转容积调强放疗等新技术,目前已获得华中地区唯一的射波刀(Cyberknife)配置资质,他们将继续应用世界先进的放疗设备、优质得人员配置,为华中地区肿瘤患者提供最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胰腺外科:综合救治平台让患者化险为“胰”

胰腺炎和胰腺癌是现代社会的富贵病,也是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为此,协和医院在国内最早成立胰腺疾病研究所,下设胰腺外科病房、胰腺病研究所实验室、胰腺病研究所标本冻存室及内镜治疗室,是中南地区唯一独立的胰腺病诊疗专科。

在王春友教授的带领下,胰腺外科率先在国内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综合救治平台,目前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抢救成功率达到95%以上,这一成果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专科建立了胰腺癌诊断评估与综合治疗抉择体系,制定了国内解剖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技术规范,并开展了保留脏器的改良术式治疗慢性胰腺炎及良性肿瘤,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该成果也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耳鼻喉科 :2012年专科排名位列全国第五

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系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2012年复旦版医院专科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五。该学科在听觉及平衡医学,变应性鼻炎制及诊疗、鼻内镜外科、头颈部肿瘤的综合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研究和治疗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自2001年开展湖北省首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以来,200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双侧多导人工耳蜗植入,同年,该学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人工耳蜗术前听神经-听觉通路完整性综合评估方案,使耳聋患儿进入有声世界。

近年来,耳鼻喉科在孔维佳教授的带领下,引进国际先进的眩晕疾病诊断和康复治疗设备,开展多项国际先进的诊疗方法,以及系列的前庭及眩晕医学领域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相关成果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学科还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建立内耳线粒体常见缺失突变的大鼠模型,据此开展老年性聋和老年性听-平衡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并探讨药物及基因治疗对老年性聋的干预作用和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老年性聋奠定理论基础。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