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楚天都市报:本报“楚天健康大讲堂”热闹开讲
2013-11-04 阅读量:
分享: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昨日,“楚天健康大讲堂”首期讲座吸引了300余名读者,不少人认真做着笔记 记者佟建国摄

图为:王朝晖着重讲解了预防高血压知识

(记者严珑 陈凌燕 通讯员黄冬香 涂晓晨 张惠萍)邀请权威专家,驳斥养生保健谬论;发出理性声音,传播科学健康知识。昨日,本报“楚天健康大讲堂”首期讲座成功举办,300余名热情的读者聆听了这场公益讲座。

近期,本报推出了“记者卧底揭开‘喜乐会’营销骗局”系列报道,曝光了不法保健品商家欺骗老年朋友的行为。透过这组报道,本报发现,随着健康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不少市民特别留意各类养生保健知识。可是在这个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虚假信息也泛滥成灾,一不小心就容易上当受骗。鉴于此,本报决定推出“楚天健康大讲堂”活动,针对社会关注和市民关心的健康问题,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于每个周末开展公益讲座。

首期讲座由本报与武汉协和医院联办,主要针对保健品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分别邀请该院老年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朝晖教授和武汉市食品药品执法总队袁伯森科长讲座。当天上午9时许,距讲座开始还有约半个小时,会场就已经座无虚席,工作人员不得不在过道处增加临时座位。逾两个小时的讲座,共有300余名读者到场聆听。

本报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一家负责任的媒体而言,揭露与曝光“伪健康”信息固然是必要的,但是更加必要的,是向市民传递科学、实用的“真健康”养生知识与技巧。

“这样的公益讲座非常有意义。”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夏家红教授说,医生不仅要会看病治病,还应多从事医学科普工作,将自己的工作经验转化为科普知识,为广大市民的健康做贡献。

协和医院老年病科主任王朝晖:

患者用药存三大误区 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

生病吃药,本是非常科学、严肃的事,但是在现实中,一些患者却走入误区。“不少老年患者,宁用保健品也不想吃药。”王朝晖教授说到这一问题时略显无奈,“大家必须知道,想通过保健品治好疾病是不可能的。”

“只吃保健品不吃药、不难受不吃药、不按医嘱吃药,这是目前患者用药的三大误区。”王朝晖教授以高血压举例,不少老年人吃了一段药之后,就自行停了药,去花更多的钱买降压帽、降压鞋等保健产品,结果不仅控制不了病情,还可能让缺乏管束的血压对身体其他脏器造成伤害。

王朝晖说,如果未经治疗,高血压患者3-5年会出现心、脑、肾的损害。由于高血压没有明显症状,许多人都是在合并了其他并发症后才发觉。

秋冬季正是高血压的高发季节,在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达18.8%,王朝晖着重讲解了这一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她介绍,遗传、精神紧张压力大、肥胖、嗜烟酒、吃盐过量等都是高血压的诱发因素。

“王教授,我每年这个季节都打扩管针,这样会对控制高血压有效果吗?”一位患者发问。

王朝晖指出,如果出现手脚麻木等情况,就需要打扩管针,“但大家不要把打扩管针当成一种预防高血压的手段,这也是一种误区。还有患者跟我说‘打半个月管一辈子’,这是不可能的。”

王教授还建议,市民与其病后乱投医,不如平时就从膳食和生活习惯着手,降减致病风险。她举例,合理饮食可以把收缩压降低8-14mmhg,每天多运动少吃盐也可以降2-8mmhg,“尤其是年轻人,容易出现盐过量等不好的饮食习惯,长期下来就给自己埋下健康隐患。”

武汉市食品药品执法总队科长袁伯森:

小恩惠套近乎或是陷阱“游击产品”最好别买

“销售员说这种胶囊可以软化血管,还送了玉米糊和水瓶等礼物。我就花500多元买下了一盒。”84岁的唐新老人,将一盒胶囊带到现场。这个巴掌大的白色塑料盒,标称胶囊30粒。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一看,盒子上没有保健食品的标识,怀疑为普通食品。

“保健食品主要用于特定人群调节机体功能,有专门的标识。”武汉市食品药品执法总队袁伯森科长表示,“今年截至10月底,我们接到的231件督办投诉中,95%与保健品有关。”目前保健食品市场上,打游击式的“会销”是一种主要销售方式,存在虚假宣传、假冒伪劣、价格虚高三大主要问题。购买保健产品应去正规门店。

其实,售卖陷阱有规律可循。袁伯森科长例举了不少案例,半个月前,执法人员在汉口某宾馆发现一场推销活动,以知识讲座为形式,引来200多人,现场还有饮水机、保健食品等产品广告;在武昌阅马场一带,一场推销活动也吸引了很多老人,现场备有水果、瓜子,中午还提供盒饭……这些都是不法商贩跟消费者套近乎的方式,借机夸大宣传,销售产品。

除了这些手段,常见的营销陷阱还包括用“赠药”、“免费试用”等小恩小惠“放长线钓大鱼”、号称高科技、进口洋产品等牌子、打着“名医义诊”的名号用虚高的检测结果吓唬老人购买……

袁伯森科长介绍,现在还出现了“鸳鸯产品”,即先推出文号齐全的正规产品,再把另一款名字、包装基本一样的问题产品作为赠品或促销品推荐给消费者,“问题产品上不会有保健食品的蓝帽子标识,消费者务必先看清楚再决定购买。”

特写

读者热捧楚天健康大讲堂

会场走道也坐满专家台下被“包围”

“教授,教授,我现在清早吃的这款药,能不能空腹吃?”“我上个月买了这个保健品,它是不是真的?能不能吃?”昨日上午,本报和武汉协和医院联合举办的首场楚天健康大讲堂,迎来300余位热情读者。不少人一见专家入场,就抓紧开场前的十来分钟空当,上前发问。

一场健康讲座,引来如火的热情。大讲堂定在上午9时半开始,9点刚过,会场就已座无虚席。面对不断赶来的读者,医院方几次调入坐椅加在过道里。开场不久,这些“加座”也坐满了。

“我从汉阳过来,搭错了车,哎呀来晚了。”56岁的杨女士发现已经找不到座位时,略带沮丧。不过她仍坚持站在阶梯大教室最后面,掏出纸和笔,趴在前排椅子的靠背上,认真做起记录来。

吴爹爹和老伴来自青山,为了赶上大讲堂特地起了个大早,老人说自己和老伴腿脚都不算方便,一般不会赶这么远的健康讲座,“但是,这是《楚天都市报》办的嘛,应该蛮靠谱。”

王朝晖教授讲的防病和用药知识,两位老人一笔一划记得很认真;袁柏森科长说的部分保健品营销问题,吴老挺感概:“去年我们小区里来了几波卖保健品的,要不是儿子拦着,我也许就花冤枉钱了。”

一场健康讲座,博得热情的称赞。不少到场读者,手里拿着本报关于一些保健品“钓鱼营销”的系列报道,几位老人都竖起大拇指:“你们做了件大好事!让更多老人免于被骗。”而健康大讲堂更让他们感觉贴心。王朝晖教授结束讲座后,才走下讲台就被一波又一波的患者围住,咨询的问题从选择药品、药量到什么时间吃,包罗万象;袁伯森科长更是还没下讲台就被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不少市民手里举着各种保健食品,争相给他辨别。袁伯森认真地查看标识、文号等,一一给出明确答复。不少市民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以求“进一步了解真相”。

“健康大讲堂很好,下一期在什么时间举行?在哪里举行?”昨日大讲堂首期结束后,不少市民反复询问下一期时间,并反复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大讲堂”。本报第二期健康大讲堂正在筹备中,具体时间地点请市民留意本报近日报道。

本组报道:记者陈凌燕 通讯员黄冬香 涂晓晨 张惠萍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