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金报讯 图为:陈吉相(右)到维族老大爷家中出诊(照片均由协和医院提供)
图为:陈吉相给科室医生授课
本报记者赵贝 通讯员涂晓晨 实习生吴兰兰
2012年3月,陈吉相作为协和医院对口援疆专家来到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一年多后,他在博州人民医院带出了一支专业强、素质高的医护队伍;离开博州后,陈吉相还在通过远程门诊,为博州人民医院和当地百姓提供帮助。
7月8日下午,记者见到陈吉相教授时,他正在协和医院办公室浏览新疆博州人民医院网页,他说:“从新疆回来了,但我的援疆工作从未停止。”
用敬业融化博州的冰雪
2011年,湖北省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全面展开,一批湖北援疆专家奔赴中国的西北角——新疆博州。博州人民医院是湖北省援疆工作中在卫生领域的重点援助单位,同时是武汉协和医院的博州分院,为加强援疆力量,协和医院于2012年3月派出神经内科专家陈吉相教授来到博州人民医院。
博州,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边缘,东部与塔城地区相连,南部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相毗邻,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界长达380公里,位于中国最西北地区,交通不便利,所以对外医疗技术交流比较少,相应地也缺乏一些学习机会,当地的医疗水平与内地存在一定差距。三月份的博州还是冰天雪地,而这批湖北专家的到来,给当地人民吹来了一股“暖流”。这股“暖流”中就有后来被博州人交相称赞的陈吉相教授。
高高瘦瘦,说话爽朗明快,这是陈吉相给人的第一印象。他对记者说:“因为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原因,博州在医疗工作方面很需要帮助。”陈吉相回忆,他最开始去博州时,博州人民医院还没有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医院许多科室都缺乏这个;三级医师在结构上也存在人才断层问题,包括他在内,那里只有两三个高年资医生,其他全是年轻的医生,科室里医生11个,正式护士和临时护士一起21个。记者了解到,在博州的这1年零2个月时间里,他周末从来没有休息过。
陈吉相向记者介绍,现在博州人民医院正在积极申请三甲医院,计划年底验收。
用医术温暖维族兄弟
陈吉相是2012年3月9日到达博州,被安排在博州人民医院的宿舍住下的。3月10日凌晨2时,他就接到自己所对点援助的内科主任的紧急电话:“一个突患脑梗死的小伙子要不要接受溶栓治疗……”原来,这个30多岁的维族小伙子通过化验检查,发现纤维蛋白原低于正常,此时要不要进行溶栓治疗成了一个关键问题。治疗得当,病人就可以转危为安,若稍有失误,病人可能就有生命危险。
接到电话后,陈吉相从被窝里爬起来,穿上羽绒服就往外走。走出宿舍后,他看到宿舍的窗户前已经挂着一尺多长的冰凌子,眼前一片白雪茫茫,脚下还结着厚厚的冰。他踩着厚冰,一阵阵踉跄地跑到科室。看过片子后,陈吉相果断决定给病人进行溶栓治疗。当晚,他就一直守在病房里,到上午9时,这位维族小伙子的手已可以正常活动。一个星期后,维族小伙恢复正常出院。
还有一位患结节性硬化症的维族小孩儿,癫痫发作已2-3年,此前曾多次到医院检查,但病因一直未被查明。这一次,孩子癫痫再次发作后被送到博州人民医院急诊室,陈吉相一眼就观察到这个小孩面部的斑丘疹,结合CT片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通过抗癫痫治疗,这个小孩儿的病情被控制住了。由于新疆饮食多以肉食为主,并且口味大多偏咸,导致脑血管病发病率较高。陈吉相根据当地情况,申报了一个关于脑梗死的科研课题,并得到了批准,填补了该院无省级科研课题的空白。
由于医术高明,此后越来越多的博州百姓专门来找陈吉相看病,有的甚至是风尘仆仆从552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市来到博州求医。“疑难杂症自己可以诊断了,转诊的病人也少了。”陈吉相表示,这是他感受到博州医院最大的变化。
在博州人民医院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除了治病救人,陈吉相还和一些湖北的医疗专家、教授认真熟悉医院、科室及病患的情况,每个月给全院讲一次课、每星期给科室讲一次课,每星期在科室进行两次业务查房和一次教学查房。陈吉相把博州人民医院内科的管理结构建立起来,教授、主治医师、病床医师这种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开始规范实施。对年轻医生,陈吉相也是倾囊相授,手把手教学,面对面交流。对患者,陈吉相会经常嘘寒问暖。所有的这些,博州医院的医生和患者都看在眼里,感激在心头。
用热情延续援疆之路
2013年5月,一年多的援疆工作如期结束,陈吉相也离开博州人民医院,回到武汉协和医院,但他并没有停止援疆的脚步。据记者了解,从去年开始,协和医院与博州人民医院开通了远程门诊,博州人民医院可以通过远程中心,将疑难病人请协和医院的教授远程诊断,陈吉相作为首位远程门诊教授出诊,继续着他的援疆工作。通过远程会诊中心,博州人民医院的医生如遇到疑难危重病人,还可以和协和医院的专家约好时间,把CT、MRI等资料传过来一起讨论判断,进行远程会诊,为博州人民医院和当地百姓提供帮助。
陈吉相告诉记者,现在博州人民医院内二科的医生都有他的电话,现在他还经常接到年轻医生们的咨询电话,每一个问题他都认真解答。“我16岁就上大学了,当时只报了教师和医生两个专业,我觉得这两个职业特神圣,一个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后来,我被医学院录取,毕业后就当了医生。”据了解,陈吉相从医三十余年,没有发生一起医疗纠纷,没有产生一次医患矛盾。援疆一年多时间,他带出了一批专业强、素质高的医护队伍,离开新疆的时候,科室医生舍不得,患者更忘不了他。如今一年多过去了,还有病人去博州医院询问有没有陈吉相的专家号。
“援疆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为博州人民的服务工作是无限的。”陈吉相说,援疆医生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把当地医生培养起来,变“输血”为“造血”,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博州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队伍。参加过援疆工作的干部和专家,都有一份深刻的感受:新疆需要我们!博州人民需要我们!当地人民对我们的热情更让我们终生难忘!一次援疆路 ,一生援疆情!
根据湖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今年6月初的通报,自1999年以来,我省共派出100多名援疆医生,支持新疆博州卫生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