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陈静教授团队接诊了一位罕见的复合性血管内皮瘤患者。该种疾病极为罕见,全世界范围内报道病例数尚不足60例。通过让患者穿上特制“潜水服”,搭配先进的TOMO放疗设备,医生成功为这位长期忍受背部大面积软组织肿瘤的患者实施了精准治疗。
来自湖南的张先生(化名)今年47岁,有多年血管瘤病史。从2019年开始,他的腰背部开始不断出现多处红色和紫红色的斑块,有的还突出皮肤,长得像一个肉疙瘩。初次就诊时,当地医院诊断为良性血管瘤。可历经多次手术和介入治疗,身体上已然瘢痕累累,但肿瘤还是一次又一次复发,且涉及范围不断扩大,右侧腹壁、腰部及对侧胸背部等多个部位都已经受到累及,最大的一个瘤体直径可达13公分。张先生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可是面对这样广泛的受累及范围,多家医院都表示无能为力。

张先生所患肿瘤
在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陈静教授带领治疗团队,仔细复习整理了患者的既往治疗资料,经过与病理科专家多次讨论,首先纠正了原始诊断,为他所患的疾病正名——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良性的血管瘤,而是一个有着一定恶性潜能的“复合性血管内皮瘤”。这是一种少见的中间型血管肿瘤。最早于2000年由南非学者Nayler报道,至今发病原因不明。该病极为罕见,全世界范围内报道病例数尚不足60例。主要发生于成人,最常见发病于四肢远端真皮及皮下软组织,有明显局部复发的危险,极少情况下也可发生转移,例如转移到淋巴结、骨、肝和肺等。经过细致的排查,幸运的是,张先生身上还没有发现这些部位的转移。但是如此大面积的肿瘤范围,使得他的复发风险极高,如果不及时有效治疗,未来也必将面临远处转移的风险。
明确了诊断,如何治疗成为摆在医生面前的难题。由于这种疾病极其罕见,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式。陈静团队多次在院内开展MDT(多学科诊疗)讨论,商议合适的治疗方案。常规手术、介入等均被认为损伤大、预期效果差。如果选用放疗,由于患者肿瘤牵涉范围极大,正常皮肤与患病皮肤夹杂,普通放疗又会出现肿瘤剂量分布不均、肿瘤局部及边缘区域剂量不足、正常皮肤反应重等问题。如何克服这种种难题呢?陈静教授团队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个“组织补偿物+TOMO放疗”的治疗方案。
所谓“组织补偿物”,是指一种密度和质地跟人体组织非常接近的特殊材料,它像一层薄薄的“皮肤”一样,被放置在患者的皮肤表面,特别是在需要增加放疗剂量的区域。当射线穿过它时,会受到与穿过人体组织相似的阻碍,从而确保剂量计算的准确性,增加特定区域的放射治疗剂量,同时使得放疗剂量在肿瘤区域里得到更均匀的分布,最终达到更有效的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通俗来说,就是要让患者治疗时穿上一身特制的“衣服”,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穿上潜水衣的张先生
通过与放疗物理师、技师等密切沟通,团队比对了目前市面上存在的多种模具、3D打印材料、生物材料等等,最终选定了潜水服作为最终方案。这主要是因为潜水服的材质为发泡橡胶和莱卡布等混合材料,且具有耐摩擦、包裹面积大、与人体贴合紧密等优势,能够很好地适应放疗射线特性,满足治疗效果。团队在成品潜水服基础上进行裁剪改造,待张先生穿上后,再在他的腰腹部缠上一圈医用收腹带,使潜水服与治疗区域更为贴合。穿上这身特制的医服后,患者全身大面积的肿瘤区域得到紧密包裹,放疗过程中射线经过这个特殊“组织补偿物”的阻碍后,可以把更高的放射能量集中于肿瘤区域,同时照射剂量也分布得更为均匀,增加了对肿瘤的控制效果,减少了对深部正常组织的损伤。
同时,对张先生的治疗采用了先进的第四代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以其独特的360°不断旋转、51个弧度无缝连接照射的特点,尤其适合这种全身大范围的肿瘤治疗,不仅有利于肿瘤组织得到均匀、准确的剂量分布,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现在,经过28次,近6周的治疗,目前张先生背部的肿物已有了一定程度的退缩,预计接下来还需要定期复查,观察放射治疗的进一步效果。

陈静教授(左一)带领团队为张先生做治疗
据陈静介绍,张先生的疾病虽然极为罕见,但得益于协和医院的多学科实力与专科多年来的治疗经验,还是找到了可靠的治疗办法。此种“组织补偿物+TOMO放疗”的治疗方案对于这种近体表的、超大范围的肿瘤的局部治疗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参考。据悉,陈静教授带领的肉瘤与黑色素瘤科是全国最早成立的骨软组织肿瘤放化疗专科,并开设骨软组织肿瘤多学科诊疗(MDT)门诊,为这类罕见疑难肿瘤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本文转载自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