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核医学科拥有雄厚的技术队伍,全科总人数63人,教授/博士生导师7人(其中二级教授4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医师23人,博士学位的技师、物理师和化学师4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名,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先后担任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青年委员会副主委等社会职务;同时担任国际顶级期刊《欧洲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编委《中华核医学杂志》副主编等重要学术职务。

1、学科培养情况

本科于1978年即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5年成为国家首批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在教学方面,每年承担包括研究生、临床医学7、8年制、本科生、留学生及住院医师规培等教学任务,担任全国本科生、研究生及八年制规划教材《核医学》主编,是湖北省一流线上课程《核医学》MOOC课程负责单位。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共计200余名、其中外籍研究生11人;部分研究生已经成为所在单位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2019年兰晓莉教授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影像医学系副主任,并牵头完成了校级核医学慕课项目,该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线已成功运行七轮。承担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兰晓莉2022),院级研究生教育重点项目1项(兰晓莉2021),华中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1项(兰晓莉2022),校级本科专题教学研究项目1项(夏晓天2023)。

2、教材编写及专著情况

主编专著或教材14部,副主编7部,参编3部。其中2019年由张永学教授和兰晓莉教授主编的《分子核医学与多模态分子影像》专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本专著历经多年,全书209万字,彩图1000多幅,体现了我们学科在这一领域中多年的积累和水平。高再荣教授主编的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习题集丛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每年再版,并被人民卫生出版社评选为权威畅销书,已成为国内职称晋升考试、大型设备上岗证考试主要参考书籍。

近5年教学获奖

获奖人

教学奖励名称

核医学科

2021年度第一临床学院教学先进单位(毕业后)

兰晓莉等

2022湖北省本科线上一流课程

兰晓莉

华中科技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2019-2022连续3年)

兰晓莉

武汉协和医院优秀住培基地主任提名奖(2019年、2020年)

兰晓莉

2019年协和医院“十佳个人”

兰晓莉

华中科技大学十佳女教职工奖(2019年)

兰晓莉

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奖”(2018年)

张永学

2016-2017年度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

安锐

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度三育人“伯乐奖”

覃春霞

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奖”(2021年)

覃春霞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优秀教师班主任

覃春霞

2016-2017年度第一临床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提名

孙逊

2017-2018年度第一临床学院教学先进个人

孙逊

2021-2022年度华中科技大学“我最喜爱的教师班主任”

孙逊

2021-2022年度华中科技大学“优秀教师班主任”

夏晓天

2021年度第一临床学院教学先进个人

夏晓天

第一临床学院2020-2021学年度“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三等奖

夏晓天

2018年度-2019年度华中科技大学教师教学竞赛教学法比赛二等奖

张晓

2021年度优秀研究生教育工作者

阮伟伟

2018年度-2019年度华中科技大学教师教学竞赛理论课比赛二等奖

戴宇

2017-2018年度协和医院住院医师优秀带教老师提名奖

3、科研课题承担情况

在科研方面,核医学科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目标导向类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3项、科技部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面上和青年项目40余项、部省级课题20余项。近5年来获得纵向科研经费1409万元。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合计经费859万元,其中兰晓莉教授两获国自然重点项目,经费572万,是我国核医学界首位获此成就的专家,武汉协和核医学科也以3项国自然重点项目位居国内同行业榜首;近5年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300万元,数字诊疗装备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1项,经费110万元;获得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1项,经费100万元;获得湖北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经费50万元;华中科技大学及协和医院创新基金8项,经费54万元。

4、科研类奖励获与论文情况

在肿瘤显像诊断与疗效评估、冠心病早期诊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科研类奖励

获奖人

获奖内容

获奖名称

兰晓莉、张晓、盖永康

靶向黑色素正电子分子影像探针18F-PFPN的研发及临床转化

2022年度华中科技大学重大学术进展

兰晓莉团队

18F-PFPN PET: a new and attractive imaging modality for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melanoma

SNMMI网站TOP story、《Physics World(物理世界)》杂志首页

兰晓莉、覃春霞、刘芳

18F-FDG PET/CT findings of COVID-19:a series of four highly suspected cases

EJNMMI Best Paper 2021

兰晓莉

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PET/MR显像在恶性肿瘤诊断和分期中的临床应用

2019-2020年度新技术新业务一等奖

兰晓莉团队

2022 SNMMI International Best Abstract Award

2022年北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年会

高再荣

2012-2022年甲状腺外科推动学术进步杰出贡献专家

2012-2022年甲状腺外科推动学术进步杰出贡献专家

高再荣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2021版)

2021年度中国指南/共识科学性、透明性和适用性评级排名前25%

兰晓莉、覃春霞、高再荣、盖永康、曹卫等

核素靶向肿瘤分子探针和创新技术的研发及临床应用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21年)

兰晓莉、覃春霞等

PET分子显像心肌血流绝对定量及心肌细胞活力分级指导冠心病临床治疗决策

协和医院新技术新业务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

兰晓莉、张永学、安锐、高再荣、覃春霞等

多模态分子影像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

兰晓莉、张永学等

分子影像核医学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1年)

张永学、兰晓莉、安锐、高再荣等

肿瘤分子影像诊断及疗效评估的实验与应用研究

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0年)

近5年来,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99篇,其中SCI论文142篇(IF>101篇),中华系列杂志(权威期刊)64篇。包括领域内顶级杂志如Nano-Micro Letter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Theranostics,J Nucl Med,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 Clin Nucl Med等。科室还先后培养了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位,“楚天学子”1位,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获得者6位。此外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3项,软件著作权3项;主编学术专著及教材30余部。

5、继续教育开展情况

5年来按计划完成了八年制及五年制的医疗专业、公卫、影像专业、留学生班等大课讲授和见习教学任务,各项任务指标达到规定要求,未出现迟到、早退等教学事故。高级职称教师授课比例大于80%。

进修生培养:2018-2022年,我科已接收并完成108名进修医护的培养,其中湖北省内人员29名,其他省市自治区人员79名,进修内容涵盖PET/CT及PET/MR的诊断和技术操作,SPECT/CT的诊断和技术操作,核素标记及注射的规范操作,核素治疗病房的诊治管理与护理,门诊及放免的相关内容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8-2022年共接收并培养规培学员318名,其中核医学专业规培学员22名,放射、超声及内科专业轮转学员主要来自本单位人、专硕、外单位委培、社会人、协同单位人员。我们严格按照规培细则规范管理,完成每月的入科教育、每周小讲课及疑难病例讨论、每日教学读片,严格考勤并落实出科考核项目(日常考核、理论考核及技能操作考核)并真实记录。每月召开住培师生座谈会,集中与学员沟通交流并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具体困难。编写制定了《核医学住培基地的技能培训管理制度》、《核医学住培基地的技能训练计划》。承担了2022年度湖北省住院医师规培结业考试技能考核工作。

继续教育项目:2018年-2022年连续举办第八至-十二届多模态分子影像和核医学质控管理高峰论坛,该论坛已成为国内核医学学术活动的品牌项目。论坛立足临床工作和前沿发展精心选题,邀请业内及交叉学科大咖呈现精彩讲座,组织会务团队给予热情周到的服务,每一届都吸引国内大批同行前来学习。2019年-2022年,我科举办了四届中国核素治疗前沿高峰论坛,采取了线下和线上结合的方式邀请了来自国内、美国、德国等多个著名医疗研究机构的顶级专家为广大同行带来了一场核素治疗领域的学术盛宴。2022年11月基地承办了由湖北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主办的“2022年度湖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九期(核医学)师资培训班”,报名成功98人,其中92人培训合格并获得师资培训证书。

6、业务学习与专科联盟组建情况

2019年1月,由武汉协和核医学科牵头的湖北省核医学诊疗专科联盟在省内核医学同仁的共同见证下成立了。30余家医院成为首批成员,覆盖了湖北省九成地级市及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联盟充分发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动员了各联盟单位的积极参与,持之以恒的开展系列在线讲座,截止近日,学术讲座已举办119期,满足了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需求,主题涵盖了临床、科研、教学三大类别。即便在后疫情时代,也能最大程度服务于全国核医学同仁与核医学从业者的学习需求,满足各联盟单位的发展需要。截止今日,直播总时长达12136分钟,观看总时长>482124分钟,观看47735次,辐射国内31个省份。

科室专家及骨干积极参加国内外交流活动,如北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年会、欧洲核医学年会、中华医学会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中国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年会等,与国内外同道就学科前沿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了解国内国际核医学的新技术、新理论、新动态,并鼓励联盟青年会员积极撰写论文,为青年骨干后续发展打下基础。近5年,在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投稿185篇,口头报告24篇、壁报24篇,多次获得投稿优秀集体第一名等荣誉称号。美国核医学年会投稿73篇,录用67篇,26篇为口头报告,41篇为壁报交流。欧洲核医学年会投稿10篇,均录用为壁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