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健康教育处方
阅读量:
分享:
亲爱的小朋友:
您好!为了帮助你早日恢复健康,请你和爸爸妈妈仔细阅读以下内容,并积极配合。
一、对疾病的认识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新生儿肠梗阻和儿童便秘最常见的原因,发病率位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第二位;而中国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出生新生儿中为1.4/5000。是由于肠管肌间神经节细胞缺如导致肠管蠕动功能障碍所致,所以又称无神经节细胞症;因为常常导致病变部位近端肠管继发性的扩张,因此而得名。临床上常常根据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长短将先天性巨结肠症分为5型:短段型(约0.5%)、常见型(约占70%~80%)、长段型(15%~20%)、全结肠型(5%~10%)和全肠型(罕见类型)。
二、疾病表现
新生儿:
胎便排出延迟:即出生后24h内不排胎便
腹胀:全腹胀满
便秘:需要洗肠或扩肛后才能排便
呕吐:腹胀愈重,呕吐频繁
婴幼儿:
进行性便秘:便秘逐渐加重
腹胀:慢性腹胀
发育、营养水平均低于正常标准
儿童:
间歇性或顽固性便秘
新生儿或婴幼儿期有便秘、腹胀等病史
进行性便秘
营养不良
综上可知,便秘是先天性巨结肠症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那么究竟什么叫便秘呢?是指大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或为排便困难、费力,伴有粪便干结。
三、手术治疗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一种先天性消化道发育畸形,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微创手术已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常规手段,包括经肛门巨结肠拖出术,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巨结肠拖出术,以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巨结肠拖出术。
武汉协和医院小儿外科在汤绍涛教授的领导下自1999年率先于中国成功开展了第一例腹腔镜巨结肠拖出术。至今,已完成了1800余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还包括102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在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健康指导
1.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2.术后常规留置胃管、腹腔引流管、肛管、尿管,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打折或是弯曲。
3.胃管拔出后,当天可进少量水,每次 ml,一天5到6次;第二天可以喝少量牛奶,每次 ml,一天5到6次;逐渐过渡到正常。
4.术后肛管拔出后排便次数较多,每次排便后用棉球擦洗干净,给予小电吹风吹干,保持肛门清洁干燥,涂抹溃疡粉预防红臀。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