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春风、对联、走亲访友……这本是春节的正确打开方式,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切转变。
疫情在蔓延,一线急需支援,儿科血液病房的护士们积极报名上前线,舒美玲、杨艳林两位护士都是二胎妈妈,家里小的娃都还不到1岁,听说一线需要支援也积极报名。病房先后两批12名护士被登记在册作为储备队员,第一批全部是党员。年轻党员丁良菊是第一个到前线的,她临时接到支援任务,在发热门诊认真完成每名患者的预检分诊工作。1月18日我院决定再开一层发热病房,郝璠护士在下夜班后没有来得及休息主动前去支援新病房的筹建工作,平时柔弱的美小护们顿时化身大力士,病床、床头柜、一桌一椅都是她们一趟一趟的搬过去,一天下来汗流浃背,晚上回到家已是筋疲力尽。疫情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人员越发紧张。魏珍护士除夕在病房值守中班,临时接到支援任务,凌晨1点她下班立即回家收拾行李,让老公半夜三点驱车从武昌赶回汉口,跟他交代家里的事儿。次日她在红会的第一个班也是夜班,异常辛苦。为了方便穿脱防护服,她毅然将年前刚花五百元做好的头发给剪掉了。去年夏天,她自己就得过一场肺炎,如今面对这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她丝毫没退缩。闷在厚厚的防护服里,头疼、耳朵疼、呼吸困难,里面的衣服是湿了干、干了又湿,更危险的是随时都可能碰到超级传播者。年初三,她发了一条朋友圈,白菜、藕丁配白米饭,那是她过年到现在最好的一餐饭。条件再恶劣,工作再辛苦她都可以忍受,唯一忍受不了的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思念,自从女儿放寒假到如今,她一眼就没见过孩子。


跟魏珍一样支援一线的还有刘秋莉护士,身为党员的她也奋战在红会的隔离病区。支援的前一晚,她告诉儿子说“妈妈明天要上一线了”儿子问“去干什么”她说“去杀病毒”儿子回答“妈妈加油!放心我会在家帮你照顾好爷爷奶奶的!”看着年幼的儿子她百感交集,爷爷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奶奶也是高血压患者,这一屋老小她着实放心不下,但疫情就是召唤。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她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因为这样会浪费一件珍贵的防护服。因为床位紧张,有时还会碰遇到情绪激动的家属,在救治病人的同时她还要安抚病人及家属的情绪。高强度的工作,她的鼻梁上生出口罩形成的压疮。

年轻护士马成成也是最先支援发热病房的护士,她说“病房很多老师都是拖家带口的,我没有结婚没有小孩,不会有太多的顾虑和牵绊。身为一名党员,我应该打头阵!发热病房每天护理量非常大,暴露风险和感染风险都极高。说不害怕都是骗人的,但是作为一名党员护士,这是我的职责与使命!”
留守在病房的护士一刻也不懈怠。护士长李力从疫情开始时不知疲倦的一直坚守在病区。从除夕到大年初二,从人力资源的抽调到武汉封城,她竭力将病房各项工作梳理好。病房太缺人手了,她身兼主班护士的同时,还统筹安排物资、病人管理、消毒隔离、医疗安全、上班人员出行和食宿等事务,并派专人对外出支援的护士做好后勤保障和心理干预。不愧是科室的大管家!

由于疾病的特殊性,病房这期间每天在院人数都有40余人,在岗的责任护士一个都没减少。负责病区隔离病人的责任护士帮助病人打水、买饭,保障他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心理情绪有支持。当13号隔离病房因检查指标正常解除隔离时,家属和孩子高兴又感动地拉着护士的手说“真的是太感谢你们了,你们真的太辛苦了”


1月30日下午2点,又接到护理部第三批支援红会的名单,两名高级护士梅毓和杨艳林45分钟后在医院集结前往红会医院支援。她们接到通知后立即整理行装按时到达集合点。1月31日晚上11点,还在上中班的高级护士李文接到次日支援发热病房的命令。大家前赴后继上战场,她们都是党员。
从与疫情作战的第一天开始,儿科、感染科总护士长吴丽芬一直坚守在最前沿,近30天的日日夜夜,她奔波在发热门诊和病房无数次,在强度极大的工作量面前,她毫不退缩,除了协调前线工作,对儿科病区的工作管理也未松懈一丝一毫,弱小的肩膀上担负着千斤重担,她没有退缩,用冷静和智慧处理着一切事务。
哪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同时也要感谢默默支持我们的家人、关心我们的朋友和陪同我们携手作战的同事、爱心人士们,我们坚信雨过天会晴,黑夜之后就是黎明,只要勇敢坚守就一定能打赢这场艰苦卓绝战“疫”!
白衣天使,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