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一场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肆虐荆楚。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90后”医生听从党的号令、响应团的号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奋战疫情最前线。他们身披白色战袍,手持药石良方,攻坚克难,救死扶伤;在奉献中传承民族精神,在担当中书写家国情怀,在坚守中烙印医者初心,在奋斗中诠释青春力量。青春无畏,战“疫”当前!
【武梦娇】
在得知协和肿瘤中心被征用为定点医院后,秉持着青年党员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对抗击肺炎的必胜信念,武梦娇第一时间向组织递交请战书,请求进入隔离病房工作。递交请战书的当晚,她给自己年迈的外婆打了个电话,告诉外婆她明天将要奔赴抗疫一线的消息。外婆听了久久不语,只是嘱咐她一定要穿好衣服,做好防护,不要挂念自己。她只当是这一次平常的对话,是老人家对她的例行嘱托,她跟外婆说,等疫情结束,一定会回老家去看她,让外婆在家等着她。没想到,3天后噩耗传来,她的外婆突然去世了。消息是半夜传来的,同时带给她的,还有一个不眠的夜晚。第二天清晨,武梦娇早早来到隔离病房,掩去眼底的悲伤,继续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她说,病房里还有急需帮助的患者,这些患者,也是别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是别人的骨肉至亲,现在多治愈一名患者,就是多维护一个完整的家庭。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她将对外婆没来及得尽的孝心,转换为爱心奉献给每一位患者。在一线抗疫工作中,防护服里是汗如雨下,护目镜里是雾里看花,手套里的手早已起皱褪皮,但她克服了生理上不适,仔细查阅每一位患者的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为了帮助患者克服对上呼吸机的恐惧,她一直在旁握住患者的手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疾病面前,人们是弱小的,或许一个照面,一次进餐,病魔就悄悄缠上。但在疾病面前,人们也是强大的,因为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甘于奉献,勇敢逆行,用质朴的仁心和精湛的仁术从病魔手中抢回一个又一个生命。

【韦洁霖】
尚未调到一线前,韦洁霖积极与日本秋田大学医学院联系,沟通海外捐赠流程、咨询物流清关、翻译文书材料,使得1万支口罩物资漂洋过海传递友好心意。“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她是两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见证者,是城市的摆渡人。
2月13日在听闻肿瘤中心成为定点医院后,韦洁霖主动请缨,只身前往抗疫一线。“最危险的地方,有我!”这是她作为“90后”共产党人的宣言。在隔离病房,她主动承担感染风险较大的咽拭子病毒核酸取样工作,轻柔快速地蘸取咽后壁和两侧扁桃体,迅速插入保存管,动作麻利而又精准命中。面对这份高风险任务,她没有退缩,以一袭白衣,舍一己安危,守一方平安。在一次抢救中,患者得到更高级别的呼吸支持后病情反而恶化,在大家都感到无从解释和手足无措时,她细心地侦别出面罩氧气接口不匹配的关键所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为患者搏得一线生机。沉稳镇定、胆大心细,那一刻,她是生命的摆渡人。
作为入职半年稚嫩的新手医生,她深知,想要打赢胜仗,不能只靠勇气和情怀,还得能力跟得上。从隔离舱出来,尽管憋闷和劳累已让她生理上倍感不适,但她没有选择休息,而是留在病房向教授们请教,分析患者病情,攻破一个个知识盲点。在“抗疫战场”这个特殊的课堂上,她习得呼吸机使用,掌握血气分析,熟悉插管指征,了解肺栓塞急症的B超预警;她说,每一次学习和经验总结,都是为了更好的战斗!

【彭玲】
2020年元月初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暴发,此时彭玲刚进入感染科进行规培轮转。作为一名将近10年党龄的老党员,她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于是她积极配合医院安排,1月6日只身前往疫情的“风暴眼”——感染科隔离病房,毅然决然地投入战斗。此时大家对病毒了解甚少,她也曾担心感染,但她深知:作为一名医生,自己的天职是救死扶伤,解人类之病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要时刻想着为人民服务。于是她迅速学习相关防护知识,全心投入到隔离病房的工作中。期间偶有干咳,此时的她在工作中无暇顾及,仍不遗余力;只是在停下来的夜深人静时分隐隐担心。后来两次肺部CT检查和一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才使她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2月13日她听说肿瘤中心成为定点医院,看到自己的师长、师兄师姐们都已奋战在一线,而自己已有隔离病房工作经验,且对中心的工作流程和环境比较熟悉,遂马上向中心领导申请到中心抗疫一线工作。经过协调,2月14日她再次进入隔离病房工作。隔离病房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查房时病人的一句感谢瞬间让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虽然今年由于疫情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但是和同事在一起工作让她感到充实安心。在工作中,她结识了不少其他科室的同事,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氛围中,她收获了一份别样的情谊。她期待,春暖花开、疫情散去时,一起携手赏樱花游黄鹤楼!

【杨辰苏】
怀抱着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昂扬斗志,2月1日起,杨辰苏作为肿瘤中心第二批临床医师进入本部隔离病房,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抗“疫”战斗。她在最短的时间学习院内感染培训内容,取样操作以及呼吸机使用,克服防护措施带来的缺氧等不适,积极参与重症患者的管理和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她不仅关注患者的病情,而且抽出更多的时间与他们交流沟通,尽力解除患者内心的焦虑担忧和恐慌。印象最深的是,在临床工作中,接诊一位极度焦虑的患者,因为年纪大,又不会使用微信视频与家人聊天,所以孤独和恐惧让她变的烦躁焦虑不安,表现出来就是反复拉脱吸氧装置,对治疗抵触。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她每天耐心地和这位患者聊天,积极开导他,给他鼓励,让他逐渐树立起积极治疗的信心。现在为止她管理的患者大多已经都好转出院,她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终将胜利。

【盛宇涵】
盛宇涵是一个“90后”东北女孩,八年前怀揣着理想来到武汉成为一名医学生,八年后已成长为武汉协和医院一名正式的医生。疫情发生时,她秉承着协和共青团员冲锋在前的理念,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年一次回家与父母团聚的机会,剪掉了长发,主动请缨冲到最紧张、最危险的一线。她知道这场战役必须胜利,“医生职责和使命就是竭尽所能,全力救治”。尽管厚厚的防护服下已经大汗淋漓,尽管被汗水弄花的护目镜早已模糊了视线,尽管口罩之下难以畅快无阻地呼吸氧气,每次“站岗”时她总是专注细致地查看患者的病情变化,耐心回答问题,尽力舒缓病人的心情,用微光之力传递温暖、坚定信念。她说“我不是独自在战斗,武汉不是独自在战斗,我们一定能迎来春天”。当她听到患者衷心说“谢谢医生”“你们辛苦了”时会感到强烈的幸福,当她看到患者陆续治愈出院时会感到无比的开心,这正是协和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作为武汉协和医院的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她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去保护国家和人民,贡献青年团员生力军的力量。

【李俞婷】
在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出院患者中有一位熊婆婆,她为了感谢一位门诊医生的“救命之恩”,四处问询、苦苦寻觅,终于通过记者找到了这位“念念不忘的恩人”“人民的好医生”——李俞婷。
故事倒回至2020年初的寒冬,熊婆婆带着CT结果来协和看门诊,经验告诉李俞婷医生,这位婆婆病情很重,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婆婆因为没做好住院准备,强烈要求回家,后面的患者蜂拥而至,婆婆被人群挤散便走出了诊室。当李医生发现熊婆婆离开后,她心中充满了担忧——婆婆会不会在回家途中出现危险;会不会传染给他人?于是她立刻联系上熊婆婆,劝其返回诊室,并向婆婆承诺,所有的问题她来帮忙解决。与此同时,她和门诊办公室和二线医生取得联系,门诊办公室的袁主任立刻和肿瘤中心病房沟通,为患者争取到了病床。熊婆婆对此无限感激,心想若不是李医生的仁心和仁术,她怎能熬过这个冬天,她认定了这位恩人!
李俞婷医生回忆到,她2月7日开始在发热门诊值班,当时新冠肺炎患者急剧增加,隔离病房一床难求,每天有很多新冠肺炎的患者亟待入院。焦虑和压抑在这个武汉蔓延,医护人员不仅要面对病毒本身,还有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在门诊工作中,李俞婷快速完成患者的诊疗,并耐心地安慰并鼓励患者;同时也想方设法解决患者的住院难问题。于是,便有了熊婆婆的故事。她说,“这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会尽我所能挽救每一条生命,不放弃每一个机会。疫情之下,我们所有人都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每个人的努力汇成一块巨石,排除万难,战胜疫情。”

【张洁莹】
1月18日,一则简短的电话通知后,张洁莹毫不犹豫地前往协和医院感染科隔离病房,作为首批支援本部的医生正式加入抗疫一线。当时疫情刚刚爆发,大家对新冠肺炎知之甚少,如何防如何治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尽管困难重重,张洁莹和同事们一道尽职尽责、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除夕前夜,她们积极响应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安排,冒雨连夜将病区内所有患者转运至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集中治疗。因为患者病情重,一辆救护车一次只能转运1-2名患者,她们往返多次跟车护送病人,从傍晚6点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3点。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背,但这些可敬的白衣天使们却无暇顾及这些,她们最关心、最牵挂的始终是患者的安危。看到所有病人全部平安送达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张洁莹才安心回家。现在张洁莹医生管理的患者大多已好转出院,其中不乏主动要求返岗的医护和无私奉献的血浆捐献者。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必然烟消云散,美好终将如期而至。

【李倩雯】
作为肿瘤中心的一线医生,李倩雯于2.1-2.21到本部感染科支援。接触的患者有老年也有青年,其中还有孕妇这类特殊的患者。她们不仅担心自身的病情,也担忧宝宝的安危,同时还牵挂着家中的老人。这使她感触颇多,大家都说医生难,在一线要面对匮乏的物资,承受巨大的工作量;但患者也有不易之处,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病情忧心,还放不下家中的那份牵挂。因此她深知,这场战斗必须万众一心,共同努力。在一线工作中她也遇到被感染的医护人员,其中一名男护士让她印象深刻。这位护士患者的症状和CT在治疗后逐渐好转,但核酸迟迟未转阴,于是他内心焦急地对李倩雯医生说,“李医生,我希望我能赶快好起来,隔离14天后,还要上一线”。“你一定会好起来!”李倩雯医生耐心地鼓励着他,也是在鼓励自己。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个医护人员都是平凡的英雄,医患并肩作战,我们终将胜利!

面对疫情,有这样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她们虽有恐惧,虽有悲伤,但更多的是冲锋在前的责任和使命,是敬佑生命的温暖和善良,是不忘初心的坚守和热爱。“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青年责无旁贷,青年当仁不让,她们是肿瘤中心战疫一线的最美“90后”医生,她们以勇气绘就青春本色,于责任坚实稚嫩臂膀,用行动彰显时代荣光!(肿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