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下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大规模爆发,1月23日武汉封城。随着疫情进一步严重,医院几乎所有临床科室的医生和护士都投入到发热门诊和病房的抗疫一线,放射科和检验科也冲在抗疫的前线。病理科工作性质特殊,只能在后方做志愿者工作。期间周俊杰、周迪炜、黄博、范军、张继伟、罗丹菊及常晓娜等人纷纷主动请缨,如果医院需要,申请参加支援方舱医院和病毒核酸检测的工作。大年三十晚上风雨交加,科室进行污染区隔离改造,做好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的准备,分子病理组技术负责人张继伟工作到凌晨一点半,由于缺少交通工具,步行一个半小时,凌晨三点才回到家中。
2月8日,获知卞修武院士来武汉推动尸检工作的开展,聂秀主任带领团队积极配合卞修武院士工作,向国家卫健委提交了在缺少P3尸检室的情况下开展穿刺尸检的具体流程方案。与此同时,克服重重困难,迅速联合外科、内科和超声影像科组建了26人的尸检团队。经过不断努力,武汉协和医院终于在2月17日获得省卫健委的尸检资质授权。
对新冠肺炎遗体进行穿刺操作,除了直接面临大量病毒的暴露,还要承受巨大的思想压力。病理科李想、周俊杰两位90后医生,接到采样任务后,没有丝毫犹豫和退缩。第一例穿刺尸检在2月20日晚上十点开始,聂秀主任目送尸检采样团队步入隔离病房,禁不住泪流满面。在此后的两个月内,武汉协和医院尸检团队夜以继日,舍身忘我。他们在隔离病房外24小时待命,随时进入红区,很多时候是在凌晨两三点接到任务。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后,汗如雨下,呼吸受限,眼镜护目镜朦胧一片,但他们仍然沉着冷静,胆大心细,配合越来越默契,操作越来越熟练,为开展新冠肺炎死亡原因的研究获得了宝贵的样本。

采样“生死之交战队”第一次入舱合影
尸检标本的取材和记录由陈亚俊和曹沁医生完成。她们在第一时间投入战斗,这两位是90后女生,勇敢又优秀,穿着隔离服,隔着起雾的护目镜和面屏,小心翼翼将一条条珍贵的穿刺标本用纱布包裹,点染伊红。翁密霞和马琳负责大量常规切片的制作。按照主任的要求,倍加珍惜标本,努力做到张张切片都是精品。技师长翁密霞的丈夫也在外院参加抗疫一线的工作,而她本人还是义无反顾的报名参加尸检。年轻的马琳,家在遥远的黑龙江,因工作以及疫情影响,独自一人留在武汉,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呵护,这个文静的小姑娘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尸检团队,承担了大部分的技术工作。
每例切片制作完成后,各亚专科负责人在聂秀主任带领下,第一时间阅片和讨论,仔细查找镜下病理改变,探究新型冠状病毒对患者各个系统、器官的损害表现。诊断组医生包括杨明、彭丽、许霞、潘华雄,苏华(肾病内科)、吴钧华、董小川及陈烁等人。正在纽约MSKCC学习的李燕也通过网络加入讨论和研究。各位医生都是各个亚专科的骨干,在疫情爆发的初期就主动请缨希望加入抗疫一线工作,得知将要成立尸检团队,纷纷放弃休假,投入到尸检一线中。这其中吴钧华与陈烁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早早将年幼的儿子送回老家,“舍小家、保大家”,全身心投入到抗疫一线中,吴钧华医生还主动担任团队的“司机”,运送防护物资,接送团队成员上下班、出席会议等,大家戏称他是团队的“大白”,解决了封城期间大家的出行问题(图2)。面对一种新的疾病,诊断组查阅大量文献,共同学习,并和临床医生进行多学科交流和讨论,一边完成尸检病理诊断报告任务,一边深入开展病理学研究工作,通过临床病理讨论会等形式,为临床医生解惑释疑,共同探讨新冠肺炎的救治与防控(图3)。聂秀主任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每日在科室加班到深夜,对尸检的每一张切片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图2团队“大白”吴钧华医生搬运防护物资

图3武汉协和尸检团队和卞修武院士一起参加北京协和临床病理讨论会
黄博12月初刚结束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病理系为期近三年的进修,回国后遇到疫情,马上投入战斗,带领分子病理团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攻关工作,对全身各组织和器官进行蛋白和核酸的检测,同时在 RT-PCR、数字 PCR 及原位杂交等多个平台进行验证。分子团队成员包括罗丹菊、范军、常晓娜、贺骏、谭艳佳和段洁等。其中罗丹菊的丈夫也在外院重症病房奋战在抗疫一线,家里还有年幼的孩子,但她接到任务后也是义无反顾,而且担任司机接送同事上下班。
就这样,经历了寒风凛冽的严冬,又到了樱花烂漫的春日。武汉协和尸检团队默默坚守,互相鼓励,没有一个人退缩。截至4 月 20 日,已完成 30 例穿刺尸检。团队骨干先后多次向国家卫健委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得到国家卫健委领导的高度赞扬。团队的研究发现对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七版)中病理部分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团队关于新冠肺炎的多个研究成果也相继发表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为新冠肺炎的防控提供重要的依据。
大疫就像一次大考,武汉协和医院病理科这只年轻的团队默默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经历过,才会懂。经历洗礼之后,宝贵记忆将珍藏在团队每个人的心里,激励大家未来携手,走得更远。
撰稿人:彭丽
20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