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
患者“零自杀”,眼科在行动
2018-09-29 阅读量:
分享:

2018年是世界自杀预防日的第16年,其主题是“共同行动,预防自杀”。为了提高抑郁及自杀倾向患者的筛查,从今年7月1日起,我院开始对除了新生儿、儿科、昏迷患者以外的年满14周岁的住院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及自杀意念筛查。眼科在大家心目中一直是一个自杀风险很小的科室,但在9月10日预防自杀日这天却收治了这样一位非常特殊的病友。

患者是一个23岁的年轻小伙子,自幼患佝偻病,身体畸形,身材矮小,骨瘦如柴。当天因左眼球破裂伤急诊住院手术治疗,受伤后视力仅为光感。这次意外伤害对小余打击非常大,入院后责任护士用PHQ-9量表进行评估时发现患者为中重度抑郁情绪,经常会产生活着没有意义,不如死掉的想法。责任护士胡婷立即通知管床医生并向薛护士长汇报,护士长要求病房全体护士密切关注该患者,每班认真交接,保持高度警惕性。

与之沟通后护士长了解到,小余因为自己身体外形条件不佳,本身就性格孤僻,喜欢独处,不愿与别人交往;自卑的他自尊心又很强,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注视他,不想他人瞧不起自己。如今眼外伤致左眼突然失明,犹如雪上加霜,让小余的心理防线几乎崩溃,人就显得更古怪、敏感、偏执、悲观,自诉头脑中有许多轻生念头环绕,挥之不去。他被肇事方送来后就独自一人住院,因不想让家人为自己担心,故而未通知父母,也拒绝告诉护士其家人的联系方式。

接下来的几天,责任护士胡婷和护士长一起对小余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干预。第1天,倾听他讲出内心最强烈的及所有的感受,使他的不良心理得到宣泄,真诚地表示理解、同情。我们耐心地向他讲解他的情况不算太糟糕,虽然左眼失明,但右眼视力正常,并不会影响以后的生活,与眼科病房好多双目失明的患者比起来强太多了。第2天,帮助他分析受伤事件发生后的心理过程,引导他正确认识伤残,鼓励他接受和正视现实,让他明白事故已经发生,过度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只能加重自己的精神压力和身心痛苦,现在最重要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护理。第3天,让他说出现在及未来担忧的问题,自己将采用的应对方法,对其拟采用继续读书的正确方法予以肯定,纠正不良消极的认知。第4天,对他进行自我心理锻炼,在出现轻生念头时警告自己“冷静,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还会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第5天,指导他进行自我心理护理,当心情不佳时,告诫自己,不能自我伤害,相信一切只是过程,一切都会过去,还有新的生活可以重新开始。第6天,他终于卸下心理防备,告诉护士长他母亲的电话,于是我们立即与小余母亲取得联系,希望她能尽快从老家赶来照顾及开导儿子。第7天,母亲的到来,让小余有了亲人的陪伴、情感支持及关怀,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他的绝望心理。

一天又一天,在小余的整个住院期间我们更侧重于心理护理,深入他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分析和支持,将其一步步带出心理障碍的误区,并对潜在的远期心理问题做出预防,以提高其心理应激能力,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在眼科经过10天的综合治疗及护理,小余术眼伤口愈合良好,眼球外观无明显异常,无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而且他还自诉能坦然地面对现实,勇敢地面对未来,会采用正当方式解决受伤的纠纷。

出院时小余还特地到护士站找护士长加了微信,表示如有病情或心理问题会及时寻求帮助,出院后他还会听取护士长的建议,接受专业心理辅导医生的治疗,让自己能慢慢摆脱抑郁的阴霾,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眼科病房发生的这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患者自杀是可以预防的。(眼科19楼 李黛、薛朝华)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