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
偶尔治愈 时常帮助 一直安慰
2019-01-28 阅读量:
分享:

偶尔治愈时常帮助一直安慰

工作八年,走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加班迎检,见证了无数次生离死别。我常常在想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坚持?是急诊推床入院的重症肺炎患者好转出院之后自己所收获的成就感?还是姐妹们知道我生病积极代替我上班的感动……显而易见,我得到的更多。

63床病人李×梅,她是一位本院退休老职工,性格慈善。尽管长期的哮喘让她疲惫不堪,但是每次住院心态都超级好。科室的同事都熟悉她。记得有一天我担任他的责任护士,早上准备去给她穿刺输液,我自己心里发愁:该怎么办呢?上这么多年班输液穿刺按照常理说应该不在话下,但是没有遇到她这样的“打针困难户”。想到这我就已经开始内疚了。我端着治疗盘走到她的床边,她还是像往常那样,面部微肿,原本不太大的眼睛反而被衬得很有神,鼻子带着氧管吸氧,端坐在床上,我知道哮喘病让她多年不能平卧休息。我说:“婆婆,来,要准备给您打针了啊,要不要上个厕所?”她看看我说:“刚刚去过了,小张,你直接打吧。”我吸了一口气,还是笑着把心里的担心说了出来:“呵呵,我怕给您打不进去啊!”她笑笑:“没事,你只管打,打哪都行!我血管确实不好打。”听到这些话,我把心里的担心和焦虑都放下了,后面的结果也很顺利。婆婆直到穿刺成功才听她说:“哎呀,打上去就好,腰都抻疼了”。询问之后我才知道她是为了不打扰我安心找血管还有打针,一直保持着那样一个姿势:腰板挺直,手臂向外放置摆好而且不敢乱动。我回想了一下,找血管估计花的时间都有十几分钟了,婆婆该多难受啊,鼻子泛酸,内心很是感动。“婆婆,遇到您这样理解我们的病患也是我的荣幸,真的太谢谢您啦,让您受苦啦,下次再有这样的情况我会为您摆好舒服的姿势,真的难为您啦。”她笑了笑,大拇指竖了过来。

那个当下我的内心很温暖很幸福。在这整件情境中,我感恩患者对我的理解和倾听,这种关怀,在最平淡的工作岗位上收获更多的能量,服务好每一位患者。患者需要的其实真的很少,我们做到偶尔治愈,时常帮助,一直安慰,她们往往会回馈给我们更多的感动和惊喜。

我想:医患本一家,共战疾患,自然事半功倍,其乐融融。只要我们仔细倾听,耐心沟通,热情服务,自会有所回报,收获更多的感动!

呼吸17楼 张涛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