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2021-04-08 阅读量:
分享:

特鲁多是我最喜爱的一位医生,他的墓志铭写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话用来形容我们这些 “白衣天使”们,再恰当不过了。多年的护理工作中,总有耳闻生离死别的发生,即使是没有做过护理工作的患者,但是得知突然离开,心里依旧会不知所措。前辈们都说:“你还是经历的少,习惯了就好了”,话语中平淡又带着惋惜,人心真的是这样吗?

第一次见到那个患者的时候,他在我们科室住院,还不知道自己是恶性肿瘤转移到脑部,自以为是脑梗死,他的年龄称不上“慈祥”,但是看起来总是那么令人舒心,经常跟家人“撒娇”,每次去打针,他总是满脸无奈的讨价还价,他的妻子儿女也像哄小朋友一样,一直把他照顾的无微不至,甚至他即将临盆的女儿挺着大肚子也是一天不落的过来陪伴他。每次家里人都是在病房外面偷偷的讨论病情,怕引起他的注意,被他知道真实的病情。

后来他第二次、第三次住院,我看到他的时候心里会猛地一震,那种视觉上强烈的对比,让我对他产生了一丝心疼,他的样子完完全全变了,凸出的眼球,暗沉的肤色,他的眼神让我觉得他被癌症彻底摧毁了,眼神中满是绝望和无助,让他痛不欲生、沉默不语,甚至号啕大哭,说不上来他哪里痛,但是又觉得他哪里都痛,家里人也不再乐观。他的同事来探望,家里人也委婉的拒绝了,他的妻儿无可奈何地做好了心理准备。后来他走的时候,家里人井井有条的打理好了一切,那种安静超出我意料之外,请来人料理了他的后事,他躺那里,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对于他是一种解脱了。

从大学到工作,书本上任何一种疾病的护理措施基本上都会有心理护理,但基本上是大而空的一段话,大同小异,也基本上很少有人用于临床实践,我们追寻的大多是量化的、质化的技术,忽略了病人心里的想法,也许是出于繁忙吧。对于这个患者,我们都知道目前重要的是“临终关怀”,包括对于他家人的心理建设,但是每天安排的治疗很多,从早到晚,“临终关怀”如何去做?进出病房完全是基于病人的病情观察,没有人真正的停顿下来,去跟病患说说话。看着他的痛苦,每次去测量生命体征,我也于心不忍,总觉得紧束的袖带会让他更痛苦,我想安慰他,我想到一本书《紧紧握住病患的手》,所以我也握住他的手,让他感受丝丝的温暖,他会扭头望向我,虽然他不能说话。面对家人,我也着实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知道怎么去安慰,无外乎他吃了多少东西,他翻身了吗?他是清醒着的,这也是最痛苦的,他走的时候,我那一天的状态都在恍惚,心里的感受无法表达,机械的做着自己的工作,心里却莫名的总浮现他束袖带时的样子。

面对临终的人,我没有能力将他留在这世间的时候,他走了,病房空了,你的心也就空了。那种累,不仅仅是体力,还有心里的疲惫不堪,似乎有阵风就可以把你带走,然而你又必须控制自己,不能走,你还有很多工作,你需要慢慢地修复自己,拥有迈过这道槛而继续前行的力量。

神内11楼 叶惠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