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投身神经外科极具挑战的脑血管病临床亚专科,每一次救治都带去一个生的希望,每一次苏醒都点亮一个家的星空。他聚焦脑动脉瘤形成与破裂的科学研究,攻克动物模型构建等关键难题,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批国青等多项基金。在脑血交织的迷宫里,他将继续探路前行。
2012年,他从最开始的小镇做题家录取到华科的临床医学八年制,2020年毕业后留院做博士后,再到博后出站留院当医生,看似波澜不惊,却是他十余年的无悔青春。
青春需要信仰,他的信仰就是党和祖国。在国家和民族受尽屈辱的年代,五四运动喊出了“爱国主义”的口号,如今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青年,更应坚定爱党、爱国的信念。在思政学习方面,他积极参加各类理论学习,了解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学习先进党员的光辉事迹,培养自己的看齐意识。同时,他拒绝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科研阶段,他响应国家肿瘤防治战略的核心方向,投身脑胶质瘤治疗抵抗与复发机理的研究,成功研发出一款新药,通过靶向胶质瘤胆固醇代谢延缓肿瘤复发;从事临床工作后,他聚焦脑血管病的诊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入科以来,已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常规手术数十余台,以最迫切的姿态响应国家的健康中国战略。他说,“正是爱党、爱国的信仰为他的青春注入了动力”。
有了信仰的支撑,还需要敢想、敢做的魄力。进站前毫无基础科研经历的他,面对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出站条件,并未畏惧,做了才有答案,怎么做?从养细胞开始,从啃文献开始。在确定研究方向时,他认为既然起步比别人晚,想要弯道超车,必须走没人愿意走的崎岖小路,胶质瘤复发和脑动脉瘤研究因动物模型造模难度大,科室无人从事相关方向,经过反复摸索条件,不断地失败,他最终实现了两种动物模型的构建,成功率达60%以上。毕业时毫无基础科研经历的他,已在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批国自然青年项目、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岗位等多项基金。因此,科研起步晚,如何逆袭?他说,“敢想、敢做,才能收货论文与基金的果实”。
博后出站后,如何弥补临床能力的缺失。首先,他果断选择脑血管病方向,脑血管病绝大多数是急诊手术,病人病情危重,血管介入手术还有辐射伤害,因此极具挑战。但他想到的是脑血管病发病率高,又多是急诊手术,意味着锻炼机会多。他便在下班时间主动找师兄们上急诊手术,经过半年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了脑室外引流、去骨瓣减压、脑血管造影等常规手术,也收到了多位患者及家属赠与的锦旗和感谢信。他说,“患者因协和而来,就必须提供“协和标准”的医疗服务”。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脑血管造影术)
青春不只有个人的拼搏,还有为团队、为社会的奉献。作为首批感染新冠的医务人员,他多次投身抗击疫情的支援队伍中。在团队中,他喜欢扮演“种树人”的角色,将之前脏乱差的实验室改头换面,维护实验设备的日常运行,同时,整理了二十余套实验Protocol、十余套生物信息学分析代码,供师弟师妹们学习参考。目前,已协助导师指导毕业博士生4名,硕士生3名,指导团队成员发表SCI论文10余篇,助力导师打赢“科技部重大专项”申报的攻坚战。他说,“个人的拼搏再成功,也只是属于一个人的青春,他愿意通过奉献,让他的青春有大家参与”。

(支援抗疫)
“所以,什么是无悔青春?”他的答案是,“以热情和勇气追逐梦想,在奋斗中成长,坚持中收货,不留遗憾的珍贵年华”,他的答案是,“以党和国家为信仰,拿出敢想、敢做的魄力,拼搏不忘奉献,便是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