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的奥妙
1.“冬病夏治”的概念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理论——“春夏养阳”指导下的一种治疗方法。所谓“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习惯性感冒、过敏性鼻炎、冻疮、体弱易感之人、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的季节,辨证施治,适当使用一些方药和治疗手段,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2.“冬病”病因
既然冬病是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那么冬季的特征性气候——寒冷必然成为冬病的主要病因或诱因,中医称之为“寒邪”。另外,中医认为,一种疾病的形成,外因仅仅是一种影响因素,内因才是决定是否发病以及发病以后疾病转归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人在冬天都发作冬病,决定发作与否的主要因素是人们的体质—-正气,发病者往往是那些阳气不足,冬季有未注重保暖,寒邪进一步耗伤人体阳气,从而发病或原有疾病病情加重。
3.为什么要夏治?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重要思想,夏季由于气温升高,自然界阳热最为彰显,尤其是三伏天,达到自然界阳热的极限,人体内阳气合于自然的阳热升腾,肌肤腠理开泄,经络通达,气血充沛,精力旺盛,此时,如果进一步选用药性温热之品,选取适当穴位敷贴,则深伏的寒邪才有可能被驱散。
4.冬病夏治的主要作用
冬病夏治适用于所有阳气不足、正气虚弱及虚寒内盛和一些免疫力低下的疾病。该法能够鼓舞机体阳气、驱逐深伏的内寒邪气、痰饮和瘀血,从而疏通经络、温经散寒,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达到治本的目的。
临床上常见的适应症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习惯性感冒等病属肺气虚弱者;冻疮;老年畏寒症;虚寒性胃痛、虚寒性腰腿痛、虚寒性筋骨肌肉痛;以及其他免疫力低下的疾患。
5.冬病夏治的方法
冬病夏治目前被广泛运用于临床的具体方法是穴位敷贴,也就是根据病情,配制适当的药物,选择适当的穴位为敷贴点敷贴,这是,有可能会在相应的穴位上出现水疱,故称“发疱灸”。当然,冬病夏治除了这种外治法外,还有穴位注射以及内服药物等方法,或者内服、外敷结合的方法,临床运用较少,有待于在临床上进一步开展。
6.冬病夏治注意事项
1) 敷贴时间:视病友的具体情况,多敷贴2—6小时。
2) 敷贴期间,禁食生冷、肥甘厚腻、海鲜、牛肉、羊肉等食物。
3) 敷贴期间,不要游泳、洗澡、长驻空调等低温环境(如实在难抗高温,空调温度不可太低)。
4) 如因汗多,而致敷贴膏药脱落,可揩干汗液后,将胶膏加热变软,再贴到指定的穴位。
5) 如在敷贴过程中,有鼻出血的情况,请及时取掉膏药,低头,用冷水或冰水敷后颈,并及时按压出血鼻孔一分钟;敷贴边缘有红色丘疹者,给予肤轻松等抗过敏膏药涂檫;有皮肤起水疱、溃烂感染等情况,可用绿药膏外涂,必要时到外科门诊就诊治疗。有热感或微痒,轻度发红为正常现象,无须特殊处理。
6) 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咯黄痰、出血等)、超敏体质、敷贴局部有皮肤溃烂者都不宜敷贴,宜先控制症状,而后考虑冬病夏治。
此外1岁以下的孩子也不宜进行敷贴治疗。但此类患儿仍不要错过冬病夏治的机会,可考虑口服中药,调整阴阳,趁病情缓解之机,提高免疫力。(中医科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