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患者做手术,“开肠剖肚”、拉个大伤口是常事,术后康复慢不说,人也吃亏。随着“微创”这项新技术的出现和它的飞速发展,外科医生下刀已能“刀过无痕”。而王国斌教授钟情“微创”二十余年,誓要在协和医院“将微创进行到底”。

王国斌,武汉协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腹腔镜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外科学会常委、中国微创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胃肠学组副组长、湖北省外科腔镜学会主任委员。王国斌教授从事胃肠及肝胆外科三十余年,在国内最早应用现代腹腔镜技术根治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结肠癌、直肠癌等疾病,并在国内首创结肠代阴道微创术。
长江商报:这几年“微创”发展很快,这是怎样的“高科技”?
王国斌:上世纪80年代末,微创外科诞生和飞速发展,使人类实现了“用最小的创伤治大病”。如小儿巨结肠,现在只需在腹部切两三个长0.5-1厘米的“钥匙孔”,借助先进的腔镜器械及摄像装置,便可通过监视器、在放大的视野下进行手术操作。手术不仅视野清晰、切除彻底、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还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术中损伤、术后感染。多数患儿在术后第2天即可正常排便,术后三四天便能进食半流质。
长江商报:“微创”离不开腹腔镜,听说它的作用还不小?
王国斌:腹腔镜不仅能用于手术治疗,还能用于疾病的诊断。我曾接诊过一个十多岁的小患者,他的消化道出血,先后做了很多检查都找不到出血的部位。用腹腔镜在其肠部一段段地探查,终于发现出血部位是小肠上的一个憩室,然后直接为他堵住了出血“源头”。
长江商报:很多人以为,伤口小就等于是“微创”?
王国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微创手术不仅是一种单纯的高精尖的外科技术,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除了手术切口小外,医生更关注的是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把在手术过程中对身体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这对医生技术要求非常高,需要大量常规手术来积累经验和技术,让病人体会到“生理上的微创”。
长江商报:您一直致力推广微创手术,什么病症适合“微创”呢?
王国斌:在协和医院,腹腔镜手术已广泛应用到各种外科手术中,不仅胆囊切除、疝修补、阑尾切除等小手术可以用腹腔镜做,连胃大部切除、胃癌根治、肠癌根治等大手术也可做,腹部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脑外科、妇产科等专科也可以都用微创的方法来做。在国内开展的“腹腔镜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长江商报:腔镜器械如“第三只手”,很多人会担心,器械真能取代医生的双手么?
王国斌:随着腹腔镜技术提高,尤其是超声刀、肿瘤定位、腔镜吻合器的发展及应用,应用腹腔镜微创手术,不但可以达到常规手术的效果,而且由于腹腔镜的放大作用,手术视野更清晰,不易损伤周围组织。如切除肠胃肿瘤,甚至超过开腹手术的肿瘤清扫和切除要求范围。对比相同病情,腹腔镜下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近期效果优于传统手术,而长期生存率等指标方面,两种手术后效果相同。这与国内外高水平医疗机构的结论相同,说明腹腔镜手术的微创优势明显,而根治性效果是可靠的。
本报记者 刘迅 通讯员 黄冬香 聂文闻 蔡开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