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血栓病 让生命之河畅通无阻
老王今年53岁,是一名机械工程师,过去身体一直不错的他,今年却得了一种怪病:三个月前,他因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去医院就诊,急诊剖腹探查发现,因肠系膜血管栓塞,导致小肠部分坏死,经切除部分小肠后康复出院。谁知出院还不到一个月,老王再次发生剧烈腹痛,病因同样是肠系膜血管栓塞导致的小肠坏死,不得不再次切除部分小肠。一个月之内被切除两段小肠,令老王苦不堪言。后来他在医生的建议下,到至协和医院血液科血栓门诊就诊,医生在详细询问其病史后发现,老王一年前曾发生过“左下肢静脉栓塞”病史,且其叔叔也有类似病史。结合其病史、家族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的抗凝血酶水平低,医生作做出易栓症的诊断。
血栓病发病率高且表现千变万化
专家解释,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管受到损伤时,会形成血凝块(即血栓)“"堵住"”缺口,以避免过量出血。同时,抗凝系统启动,以保持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流动,不至致因过度凝血导致血栓形成。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但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凝血功能亢进、抗凝功能削弱都会打破这种平衡,使人体处于“"易栓状态"”,极易发生血栓类疾病。
血栓病可以在血管的任何地方因发生栓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千变万化。最常见的有脑动脉血栓、冠状动脉栓塞、下肢动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由于部位不同,症状表现也复杂多样,有的发病就有严重的表现,如脑梗塞的突然偏瘫失语、心肌梗塞的胸痛、猝死,股动脉栓塞出现的“5P”症"5P"征,即疼痛((pain))、感觉异常((paresthesia))、麻痹((paralysis))、无脉((pulseless))和苍白((pallor))、下肢坏死等;有的却无明显症状,如最常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无特殊表现,有的仅有小腿酸胀不适,大多数病人以为是劳累或着凉,不以为意,其实这时是最佳的治疗时机,遗憾的是90%的病人((包括很多内外科医生))未能认识到本病,及时治疗,待到出现典型的下肢水肿时,血栓已开始“"机化"”,不仅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很多人留下了后遗症,成为终身遗憾;再如肠系膜上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常常因为腹痛而就诊于普通外科,待到明确诊断后,为时已晚,有的发生生命危险,有的手术后也留下后遗症,长期腹痛腹胀,有的甚至只能跪着从早待到晚、又从晚挨到天亮,真是苦不堪言。
5%的血栓病是由于遗传缺陷所致
血液病专家研究发现,有5%的血栓病是由于遗传缺陷所致,称为遗传性易栓症,包括抗凝血酶缺陷、蛋白C缺陷症、异常纤溶酶原血症等多种。起病隐匿,容易被忽视或漏诊。如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好发于10-~25岁,且反复发作,并可遗传至后代。
专家建议:下列人群要警惕遗传相关血栓病的可能。,①有血栓病的家族史的;②无明显诱因的多发性血栓形成;⑧幼年或青少年期发生的血栓;④对常规的抗血栓治疗效果不佳,等等。
多数血栓病与生活方式相关
除了遗传,多数血栓性疾病和人类的生活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吸烟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主要诱因之一,。据流行病学调查,该类患者中,有吸烟史者高达65%-95%,戒烟能使病情好转,再度吸烟者则病情加重。还有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此外,口服含雌激素的避孕药也是诱发血栓性疾病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据西方人群统计,服药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比未服药者高7-10倍,发生心肌梗塞死的危险性高3-4倍,脑血栓形成发生率约高9倍。此外,血栓性疾病还经常发生在孕产妇、外科手术后长期卧床或制动、以及恶性肿瘤患者中。
专家建议:①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适量饮茶等;②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妇女,服药时间不宜超过5年,40岁以上妇女不宜采用药物避孕;③⑧增强“"防栓"”意识,坐飞机、车、船长途旅行时,要多饮水,一来可稀释血液,二来可借上厕所之机活动下肢;④下肢外伤或长期卧床时,也应经常按摩或活动下肢,以防血栓形成:⑤孕产妇要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不要久卧床;⑥有上述危险因素者,应定期到有血栓病诊疗经验的医院如协和医院进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PT)与凝血酶时间(TT)(TT)等易栓症初筛项目的检查,并由血栓病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高度警惕血栓前状态
血栓前状态是指凝血、血小板功能增强,纤溶、抗凝功能减弱,血液粘黏度增高,有血栓形成倾向但尚未形成血栓的状态。此时在特殊因素的诱导下,比如劳累、情绪激动、缺水等,很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这种可能性据不完全统计在脑血栓形成患者中约占80%以上,且还有上升趋势。
研究表明,血栓前状态下的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以及血液黏度等多种因素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通过有关检测有可能识别血栓前状态,这对及时加以处理,防止其发病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家建议:如果出现下列情况,要高度警惕,尤其是对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乏力、头昏、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思维反应迟钝,睡眠较差,行走时双下肢凝重、无力,如果您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哪怕是其中之一,平时爱又吸烟、爱大量饮酒,尤其是您家族中有脑血栓形成患者,那么请您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以达到正确防治的目的。
正确防治远离危险
血栓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药物溶栓、抗血小板、手术及导管介入等办法。一旦出现栓塞迹象,必须争取在6小时内到医院进行溶栓治疗,时间越短越好,主要方法是开通血管和恢复血流,挽救濒临死亡和功能障碍的器官和组织,减少致死和致残。血管开通后,应持续使用抗血栓药物(包括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二次预防,防止新的血栓形成和出现新的血管事件。另一方面,由于抗血栓药物的个体差异很大,正在口服药物抗凝治疗的患者还应定期到医院进行抗血栓治疗监测,以防止在抗血栓治疗中的出血并发症而导致严重后果。
对于血栓性疾病,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无论是二级预防还是治疗都是事后的补救措施,做得再好都不如把疾病控制在萌芽阶段。(李娅涂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