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胆囊息肉”
近年来,随着人类饮食结构多样化和饮食节律非常化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加之B超检查技术的进展和日益普及,胆囊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胆囊粘膜局限性隆起病变的总称,多为良性病变。可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大类,大部分为非肿瘤性息肉样病变,常见的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少见的如腺肌性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异位胰腺组织;肿瘤样息肉病变常见的包括腺瘤和腺癌,此外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均属罕见。现在增加的胆囊息肉病人多数是胆固醇息肉。
根据3000例胆囊息肉患者统计,发病率年龄为23-55周岁,男性多于女性,有下列情形者较易患此病:①不吃早餐及很少吃早餐的、饮食不规律;②经常饮酒及进食肥甘厚腻食物(高胆固醇食物)肥肉海鲜,动物内脏和饮食不规律;③社会生活及工作的思想压力较大,经常出现烦燥易怒,情绪抑郁,体育活动较小;④工作紧张经常熬夜及生活不规律。此外,男性肥胖与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根据现代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家庭成员中亲属有胆囊息肉其子代的患病率比正常人高出2-5倍。
在临床上,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它是胆囊粘膜胆固醇结晶沉积,常常是体内胆固醇代谢紊乱的局部表现,是大量巨噬细胞吞噬胆汁中胆固醇结晶后集结在一起形成的,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常见的胆固醇息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胆汁中脂质代谢异常所致。另外还与一些病理性因素,如胆囊管的部分梗阻、胆囊内长时间的胆汁停滞、浓缩胆汁的刺激、胰液返流、胆道的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感染有关。
胆囊息肉一般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仅在偶然的B超检查时发现胆囊内有病变。少数患者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可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伴有向右肩背放射,无发热和黄疸。极个别可引起黄疸、胆囊炎、胆道出血、胰腺炎等。位于胆囊颈部的长蒂息肉,可出现胆绞痛,在炎症感染时有急性发作的表现。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它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局部胆囊的变化,既简便又可靠。大部分的胆囊息肉都是体检时由B超检查发现的,而没有明显的症状。
许多胆囊息肉患者没有不适的感觉,病变不知不觉发展,同时,因形成的胆囊息肉的性质不同而在不知不觉癌变,其平均癌变率也由以前的1~2%转变为现在的10~15%,已被广大医学界人士所重视,同时也引起许多患者的注意。胆囊息肉被确诊后,治疗的关键是确切判断病变的性质是属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两者的治疗措施截然不同。前者有癌变可能,宜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应作胆囊切除;后者为非癌变性息肉,除合并有胆囊结石或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外,一般无需作胆囊切除。
对有明显症状的病人,在排除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宜行手术治疗。对无症状病人,有以下情况视为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仍考虑手术:①直径超过1.0cm的单个病变,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②年龄超过50岁;③连续B超检查发现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④腺瘤样息肉(一般视为癌前病变);⑤多发病变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⑥CEA(肿瘤标记物),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肠道肿瘤者;
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cm而无临床症状,年龄小于50岁者,允许观察、随访和保守治疗,应每3~6个月复查B超,同时应适当的调整个人不良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并可采取中医保守治疗,如:“步长胆石利通片”、“柴胡疏肝散加味”、“清胆散结丸”等。一旦病变迅速增大或症状明显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必要时还须行手术治疗。
预防胆囊息肉的发生大家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饮食要有规律:早餐要吃好。胆囊中的胆汁有消化食物的作用。患者如果饮食没有规律,尤其是不吃早餐,则胆囊分泌的胆汁得不到利用,导致胆汁在胆囊中滞留时间过长,从而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或增多。(2)要坚持低胆固醇低脂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不仅会加重患者肝脏的负担,而且还可以造成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上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胆囊息肉.所以,患者应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尤其是晚餐更不能食高胆固醇食物.如鸡蛋、动物内脏、无鳞鱼、海鲜及肥肉等。(3)要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要克服平时不健康的生活习贯,禁烟酒及含酒精类饮料,避免经常熬夜,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经常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必要时也可取山楂、菊花、决明子等做成药茶经常饮用,以达到降低胆固醇的目的。(冯贤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