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刘爹爹因胃部隐隐作痛、久治不愈,来到武汉协和医院胃肠外科就诊。经检查,刘爹爹内脏反位,竟是“镜面人”,医生初步判断为胃部肿块。那么,如何找到正确的解剖路径实现肿块切除是当务之急。
12月23日,我院胃肠外科在王国斌教授的指导下,由陶凯雄主任,蔡开琳教授完成全国首例“镜面人”机器人腹腔镜胃部肿块切除(全胃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术+全腹腔镜下Roux-en-y式食道空肠吻合术+肠旋转不良矫正术)。围手术期还充分应用了目前国际推崇的快速康复技术,充分体现了协和医院胃肠外科“微创”“智能”“康复”的先进理念以及技术。
来自阳新的60岁刘爹爹是一个普通农民,如今家里的五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今年夏天开始,刘爹爹晚上总是感到胃部隐隐作痛,他也一直没有放在心上。白天还到处打杂工,忙起来,他完全把胃部疼痛的事儿忘得一干二净。12月初,刘爹爹大儿子从兰州打工回家,得知父亲胃部不适后,立即将刘爹爹送至阳新县城医院。由于医疗水平有限,当地医务人员建议转至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胃肠外科蔡开琳教授经胃镜等系列检查,诊断他为胃部肿块。同时,通过术前检查发现刘爹爹全内脏反位,包括心脏反位,肝脏与脾脏换了位置,脾脏分成2个。小肠与结肠换位置,肠旋转不良且粘连如同麻花。胃的左右完全反了。血管与正常几乎完全两样。这属于镜面人中最复杂的类型了。对这一些列的解剖发育异常如何处理,怎样找到正确的解剖路径实现胃部肿块切除术,是摆在医疗小组面前的问题。
术前经过仔细的研究影像学资料并与患者充分沟通,患者选择机器人联合腹腔镜来完成手术,机器人良好的三维视野最大限度的帮助医师识别那些解剖异常,也为腹腔镜下的消化道吻合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经过充分的准备,手术如期进行。术中果然与预期一样,面对诸多异常,陶凯雄教授与蔡开琳教授沉着镇定,仔细分离辨识每一根血管结构,分离理顺每一段异常小肠,最后操作着机器人灵巧的缝合完成消化道吻合。
吻合完毕,蔡教授还亲自实施术中胃镜检查吻合的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术后医疗小组按照快速康复策略(ERAS)促进患者的早日复健。整个过程体现了胃肠外科在王国斌教授的指导下,以陶凯雄主任为首,蔡开琳教授等科室核心医疗小组坚持用领先的医疗理念,扎实的技术实力,完善的多镜联合技术服务病患,推动学科发展的精神。
据查阅,这是全国首例关于镜面人的机器人全胃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