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武汉,在军运会带来全世界一场高规格的盛宴,这一座让世界瞩目城市,现在成为了抗击疫情的主战场。有战场,就有战士。在这群勇往直前的战士中,有一批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先锋,他们主动请缨,到最辛苦、最劳累、最危险的前线,誓死冲在队伍的最前列,他们是共产党员。他们当中有前方的医生、护士,也有后方的技检人员,他们冲锋在前,用勇气和智慧为一线将士们做出表率。每一位平凡的党员,留下无数的感动。
疫情就是命令,以下的真实叙述中,我们感受到了内科党委各党支部每一位党员勇往直前的勇气、责任担当和对誓言的守护。
先让我们看看两个战斗在一线党员的真实故事:
呼吸科党支部周琼:向前走,不回头,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这些冲锋在最前线的党员,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他们都义无反顾,向前走,不回头。疫情当前,武汉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周琼教授身先士卒,在第一时间进驻隔离病房,与坚守在一线的同志们并肩作战。周书记这一进隔离病房就是二十多天,她也连续在医院住了二十多天,期间的除夕春节也毫不例外是在隔离病房度过。这二十多天来,周书记每天都会穿上厚重的隔离衣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进行查房。她经常对一线医生说,“药物治病只是一方面,我们还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疏导,面对未知的疾病,哪怕是医务工作者自己,都会有几分恐惧,因此要多和病人“聊天”,去除他们的紧张和不安,让他们情绪放松心情舒畅,也许更胜过药物治疗!”
因此,周书记每次查房都会在隔离病房内待上2-3个小时,毫不畏惧,出来时才发现贴身衣物、头发甚至防护服都全部湿透了,她的双手皮肤也因为经常洗手液搓洗和酒精喷洒而出现了裂口。正是因为周书记和她带领的医生们对患者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精心治疗,她们负责的患者中已有3名治愈出院,另有20余名病情也明显好转,拟于近日出院回家,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消息!此外,周书记还经常告诫一线医生,一定要做好个人的防护工作,做好手卫生,该休息时好好休息,这样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患者,医生不能倒下,这样才会给患者带来更多希望,也因此,在疫情爆发的这二十多天中,虽然工作强度极大,但周书记带领的医护团队无一人发生感染,在目前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如此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周书记在细致查房中(手持病历者为周琼书记)
血液科党支部黎纬明的自述:经风雨能担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来得突然,虽然我们在逆风而行,在工作非常艰苦的情况下,有各种困难要克服、也有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挑战要面对,还有很多委屈要承受,但我想说,作为医生党员,冲到医疗战线的最前沿,就是我的使命,我无怨无悔!
2020年1月20日早上,大寒时节,接到血液科主任夏凌辉教授的电话:有个光荣的任务你能去完成吗?我二话没说:可以!于是,第二天,我就来到了A4病区:发热留观室。第一次笨拙地在护士指导下穿上防护服,戴上面屏后,心里竟然莫名有点激动,想:我算披甲上阵了?!第一天的工作波澜不惊,我看到收治了40多个重症患者的A4病区,在急诊科樊红主任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承担了繁重的诊疗工作,我也除了中午吃饭的半个小时,从早上八点忙到了晚上六点多。第二天接到指令将确诊的患者转院,转院工作从下午3点开始就开始了,当时我刚刚看完一个病人回到办公室区域,樊主任对我说,第一辆救护车已经来了,你能不能马上到车上去?我二话不说,放下病历直奔楼上的救护车。上车以后,我发现车上狭小的空间内,除了一张担架床,旁边狭长的座位上已经坐了两位患者,双膝已经顶着担架床,都抱着氧气瓶在吸氧,已经没有我坐的位置了。我只好握住车上把手,刚站稳,车发动了,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听到咣当一声沉重的金属撞击地面的声音,离我较远的患者的氧气瓶倒地,氧气管脱落,患者大叫:我没有氧气了。汽车在拐弯,我极力稳住自己,试图跨过第一个患者过去,可是防护服很紧,我抬不起腿,情急之下,我只好从担架床上匍匐爬过去,但意外还是接踵而来,我的防护服还是挂到第一个患者的氧气瓶接头,破了一个大洞。前面的患者不停在叫:没有氧气了,我无奈地看了一眼破洞,继续前行到达车尾,帮他接上了氧气管。当患者平静下来,我松了一口气,一手扶住氧气瓶,一手握住旁边的把手,终于一路摇晃着把病人安全送到金银潭医院的病房。当晚,我们把最后一批患者送到红会医院后,我们几个医护在救护车边一直等待送最后一位患者进病房的樊主任出来,已经是23点了,虽然有多辆救护车陆续离开,可是没有人愿意先走。小雨在淅淅沥沥地下,落在我们的防护服上,大家可能都有点如释重负的心情,忽然有人说,一会就转钟了,到大年三十罗,我们也算一起跨年了!大家都说,嗯嗯,真是太好了。回来的路上,大家说,战斗结束了,我们来张合影吧!
2020年1月24日,除夕。我以为战斗就此结束,当天远程指导希望为抗击疫情做点力所能及事情的女儿写了一篇题为:《春节+疫情,你该如何做》的科普文章。她和老人隔离在家,当时已经有一周没有见到我了。
2020年1月26日,就在我准备回科室上班时,主任的电话又来了:A4病房要重新开张!
2020年1月28日晚,我来到留观室上夜班,病区白天收治病人10人,空床30张,楼下发热门诊的候诊患者在减少,我正在庆幸也许今晚会是一个安静的夜晚,电话铃响起,是樊主任略带激动的声音:艰巨的任务来了,我们今晚需要收治从红会医院过来的30个患者!30个!一晚上?我愣了一下,不知道说什么好:30个?您确定?是什么样的病人?不能先来一部分?或者,能否沟通好分批来?樊主任回答说:不知。。。。。我回复她:好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其后,患者陆续前来,我们忙碌接诊,似乎还是有序的。凌晨12点,办公室外突然出现十余人,都拿着病历说:“我们是红会医院来的,那边说要我们来你们这里住院。”于是各种声音开始在我耳边围绕:“我高烧很久了,我要留观!”“我呼吸困难,我要留观!”“我咳嗽,今天咯血了,我要留观!”“我坐都坐不住了,我要留观!”可是要进留观室不是说好要楼下发热门诊先看,符合需要留观的标准才到我们这里来吗?我几乎要崩溃了。。。。。但作为党员,我要坚持住!请示门办袁莉主任后,我们值班的4个医生迅速开始分工,我负责和楼下发热门诊协调暂时不要再分诊患者过来、甄别确定的重症患者马上收治,让轻症的患者先到楼下发热门诊处理,其余的医生忙着收治新病人、处理老患者。2个多小时过去后,病房恢复平静:危重患者得到了快速救治,轻症患者在发热门诊已经得到处理,再收治留观,我们的压力就很小了。坐下来休息的那一刻,我想:刚才接近崩溃边缘的时候,其实就是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坚持住了,就能迎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否则,将永远把自己陷于漫漫长夜。所以,认准的方向,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最艰难的时候,就是最接近胜利的时刻!
迄今,我仍然在A4留观室工作,我以身在这个光荣的集体为荣!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党支部是最为坚强的群体,疫情当前,内科党支部在内科党委的领导下,纷纷行动起来,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神经内科全体医护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已经打响。在抗击新型肺炎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在行动!全体医护人员置个人安危与度外,积极争取到第一线,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他们说:“这是我们的战场!”许多暖人心的故事,也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涌现……
疫情发生以来,我科胡波主任积极响应,紧急部署,胡波主任呼吁成立神经内科自愿者团队,积极投身抗SARI,医护人员自愿报名接龙。医生积极参与网上答疑,护士参与物资运输。面对疫情,我们发出最动人的“告白”: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科室所有医务人员主动放弃休假,结束与家人的团聚,整装待发,向SARI宣战,志愿投入到一线工作中。我科医生支援14人,护士支援11人,待命12人。陈吉相书记、王勇教授、洪灿东医生主动要求前往发热门诊支援,毛玲主任、张磊教授、朱青教授积极前往发热观察区。曹非书记、李嫚书记主动请缨,对口支援发热病房。姚承烨医生、陈胜才医生主动前往支援临时急诊,刘志军医生前往支援呼吸科病房。靳慧娟教授、李亚男教授、徐达医生也即将主动前往支援隔离病房。我科护士尹雪、胡潇、倪华荣、张静、肖雪娇、陈丹、叶旭阳、江辛、熊芬已奔赴一线,贺娟娟、江佳婷、田虹丽、赵春娟、高倩、张敏、冯娅、彭媛、杨露、沈立刚、杨星、夏菡也已培训待岗,随时准备投入一线工作中。
1月22日,武汉协和医院成立内科党委党员防控疫情突击队,30余名队员在内科党委陈吉相书记的带领下庄严宣誓。大家带着必胜的决心,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协和医院内科党委12个支部书记、科主任、支委30余人,宣誓成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击队,我科陈吉相教授、曹非教授宣誓成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突击队成员,将转战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压实责任,筑牢防线,坚决遏制疫情蔓延,武汉加油!在陈吉相书记带领内科党委30余名党员的宣誓中,我们懂得了党员的无私,理解了医者的无畏,领略了协和人的风采。
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在工作之余主动参与网上答疑,提供病情帮助;主动参与物资运输,提供防护保障;主动关注疫情进展,提供信息共享。1月23日下午四点,原本已三点半下班的贺新凤护士在得知转运病人去红十字会医院需要帮助时,她主动要求前去支援,直至深夜十一点才结束工作。这次长达7个小时的支援中,她滴水未进,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时刻把病人的安危置于首位。不管多苦,不管多累,我们并肩在一线,我们携手在一线,我们奋战在一线。
护警同盟—最甜的夫妻组合。武汉市公安局汉阳区分局刑侦大队中队长韩文的妻子高倩,是协和医院的一名护士。高倩已主动要求投身于感染科病房支援工作中,并提交入党申请书。她这么说到,我想成为一名党员,任何时候,我都可以战斗在最前线。韩文不仅大力支持妻子的决定,还多方联系车辆、物资等后勤资源,尽他所能帮助医护人员渡过难关。
医护同心—最美的逆行者。神经内科所有参与支援的医务人员,默默奉献在一线,始终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他们不喊苦,他们不喊累;他们不怕苦,他们不怕累;他们怕病人苦,他们怕病人累。不知道多少次,他们加班加点,只想多为病人送去安心;不知道有多少次,他们汗流浃背,只想多为病人即刻治疗;不知道有多少次,他们疲惫不堪,只想多为病人减轻痛苦。在一线奋战的日日夜夜,他们几乎没有回过家,没有见过年幼的孩子,没有慰问过年迈的老人,没有联系过担心他的爱人。
神经内科胡波主任时刻奔赴在一线,着力解决大家的物资问题,协调大家的出行,时刻关心大家的身体健康。那个不知道多久没有休息的身影,那个不知道多久没有停下来的步伐,那个不知道多久没有停歇过的电话,时刻激励着我们全体人员积极抗战,不容懈怠。
在疫情面前,神经内科全体医务人员,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白衣战士,你们是和平年代的英雄,请平安归来!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必须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我们必须胜利,因为除此别无他择。武汉是一座勇于面对困难、不断战胜困难的城市……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认真做好各项防控防护工作,就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一个个在疫情面前逆行的医生护士,用血肉之躯,诠释着“到爱的距离”,他们的背后是祖国,是武汉市民的期待。众志成城的风湿免疫科在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役的大部队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大年初一一大早,支部书记杜戎接到医务处电话,马上去隔离病房增援二线力量,她没时间打理行李,只给家人交代一下让他们帮忙打包行李就义无反顾地冲向了发热一线。大年初一,发热门诊才重新开始接待病人,杜戎书记除了要处理隔离病房的事务,还要兼发热门诊的二线,她通宵达旦给予一线医生指导、帮助,让年轻的一线医生有了主心骨。
在危机之下,每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人,都变成了超级对接平台。党支部书记冲在了前面,作为科室的老党员,护士李浩同志、王艳同志在护理部下发抽掉护理人员支援的时候第一时间报名,迅速在协和医院发热隔离病房及发热门诊上岗。她们瞒着家里年迈的父母,搬到医院附近的酒店住下,定时向护士长汇报身体情况,并在群里分享特殊时期特殊病房里的护理经验。
支委宋优同志也在发热隔离病房值二线班,看着家里年幼的孩子和老父亲,父亲说:“去吧,孩子,这是你们应该做的!”女儿举起她稚嫩的拳头:“妈妈加油!”宋优同志没有一丝犹豫,立即奔赴战“疫”前线。
宋优医生在进发热隔离病房值班前和同事的合影
严峻的防控斗争对广大党员干部是一场洗礼和淬炼。尤其是对科室其他年轻的人员来讲,作用更大。护士刘晨希、徐聪是2016年进科室的“标准”的90后。疫情发生后,护理部通知一到,护士长还没开口,她们就踊跃报名。在医院的统一安排下,刘晨希进了武汉协和医院发热隔离病房,徐聪去红会医院发热门诊。
刘晨希护士在进隔离病房和同事的合影
科室除了年轻的90后护士,还有年轻的医生刘晓晶和梅慧玲。她们已在发热门诊接待发热病人近一个月的时间了。发热门诊的病人越来越多,工作强度巨大,穿着数层防护装备,经常感觉呼吸都困难,口罩里的水汽结成水珠落在脸上嘴上。因为要节约防护服,常常一坐就是八个小时,不能去上厕所,不能活动,这种劳动强度让两位刚入职一年的小姑娘苦不堪言,但是他们都默默忍受,不叫苦不叫累。当别的九零后还在爸妈面前撒娇时,她们已成长为抗击疫情的斗士!而我们另外两名年轻的党员医生王成和李梦娇也将战斗在抗击新型冠状肺炎战役的第一线。
梅春丽医生是科室的医疗骨干,担任繁重的发热门诊二线期间,她不仅要彻夜不眠的给予一线医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还要协调危重患者及时转入发热门诊4楼留观室(A4)得到进一步救治,同时还要安抚暂时不能收入院患者的紧张情绪。每天累得筋疲力尽,还被临时抽调到定点红十字会医院支援二线值班,顶替因病空缺的感染科医生。为了安心抗疫,梅医生将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留在家,孤身一人独自奋战。
战斗在一线的梅春丽医生
温情篇:有困难一起上,我要贡献我力量
在这场防控疫情的战争中,消化内科每一个医务人员、武汉人、中国人都将成为炬火,这条路,灯火璀璨!待樱花烂漫,杏林春暖,我们一起尽情拥抱,自由呼吸。
朱良如教授值守隔离病房,父母年迈,家里还有孩子需要照顾,但是为了早日赶走病毒,夫妻二人都去了抗疫一线工作。医院物资紧缺,全家又一起投入物资筹备:经过断努力,终于申请到了国际救援组织(International Direct Relief )为医院捐献整飞机的物资,包括20万个口罩,2.75万双手套, 4000件隔离衣。朱教授又积极联系国内入关等事宜,以最快速高效的方式让物资到达医院,让一线医护人员防护得到保障。
朱良如教授和余晓云教授在隔离病房
图为朱教授联系的物资图片
熊宇(红十字会医院)担任病房总护士长,春节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积极部署抗疫工作,疫情到来后,积极报名参加一线工作,身先士卒,是第一批支援定点医院护士长。丈夫也在协和西院一线参加抗疫工作,夫妻二人都上了一线,孩子一人在家无人看管。疫情到来,只有赶走疫情,才能有家庭的安宁生活。
白涛医师是第一批去支援发热门诊的,发热门诊哪怕24小时开放,但是每天患者爆满。但是由于患者太多,即使安排了排班,看着不断涌入的患者,不少医生在自己时段工作完成后会主动留下来帮帮下一个时段的人。经常来不及吃饭,没空喝水,从5点接班到第二天早上9点滴水不进的事情是常态。在高强度的劳动强度和精神压力下,腊月尾,他开始发热了。凌晨3点多一人从家打车到医院检查,经过检查所幸不是新型病毒导致的肺炎。自己给自己开了药,回家吃药隔离去了。经过短暂的休息,身体康复后,这个热情的小伙子又投入到了发热门诊的工作中。
谢小艳是第一批去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支援的同事。出发前大家问她,你怕吗?她说不怕就不正常,怕才是正常,她会克服一切困难在前线好好工作。正如平时工作中一样,哪个病人最危重,哪里最脏,她都是冲在最前面。
在疫情面前,每一各消化科的党员、每一个消化科的医护人员都冲锋在前,毫不退缩,在不同的岗位上为职责坚守。
熊宇护士长在一线
图为在不同的一线辛勤工作的护士老师们
早响应多渠道:全面启动反攻战
内分泌科是最早开始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和转运的科室之一,作为早响应的科室,及时启动病区防控措施,给全院其他科室做了很好的表率。为了更好的参与疫情的战斗,全体医护人员全部留守武汉,随时待命。近一半的医生和护士积极响应医院和科室的号召,投身到最前沿的一线工作中去。他们绝大部分是党员同志,问到他们,他们总是腼腆的一笑,说:“这就我的本职工作”。
武汉市首例康复出院新冠肺炎患者王某正是在我科发现并及时转往金银潭医院。该患者1月1日入住于我院内分泌科,入院后肺炎进展迅速,很快危及生命。当时正处于疫情发生的早期阶段,普遍对疾病的认识还不够,但凭着丰富的医疗经验,管组李裕明教授和胡祥副教授迅速对其诊断为“高度疑似不明原因肺炎”,迅速上报,在全科室的配合和医院的有效组织下,在入院第二日就迅速转诊到金银潭医院,最终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后康复出院。
从这日起,内分泌科就开始启动病区防控措施。内分泌科曾天舒主任、万青和肖菲护士长多次组织全体医务人员集中学习手卫生和院感的相关知识,在病区内做好消毒工作。严格按照医院要求认真学习新型冠状肺炎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全科医护人员对该疾病的警惕性和认识。
刘赓和钟雪玉,夫妻二人先后来到隔离病房和发热门诊抗战一线,而他们的孩子才2岁多,为了安全,孩子送回老家,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同父母见过面了。孩子视频时问: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呀?胡祥副教授调派到医务处负责统筹协调标本取材,常常忙到晚上十点钟才下班吃晚饭,还被病人的分泌物污染到面部,而因为担心传染给家人,已经连续十天在外住宾馆不敢回家,他的妻子张巧也在我院心外科,两人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自我隔离,整个春节都是孤单度过。年轻 医生邱康丽和彭苗苗是最早就派往在发热门诊和急诊室的医生,这是最艰难的一个月,但她们默默坚守从无半句怨言,问她们,总是说:“我还好”。我科的护士也是好样的,熊翠、谢洁、周凡晨、王琼(小)不仅认真完成各自的工作,还不断去鼓励同伴,起到了带头作用。
封城消息一出,普通民众感到恐慌而不知所措。面对众多人的询问,内分泌夏文芳书记带领家属及时总结,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变成接地气、好实施的操作视频,通过家属生动的演示,该视频通过简单的微信圈发送,不断得到转发,目前已有超过二千万人次观看。是全国第一个家庭版抗疫操作视频,在民众最需要的时候及时的指导,得到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推送。曾天舒主任撰写科普《糖尿病友患上肺炎怎么办》,是全国最早推出糖尿病患者作为高危人群应该如何防范,将自己的专业与抗疫工作紧密结合,字里行间透出一个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态度与医者仁心。在组建的糖糖之家微信群里,很多糖友由于交通的原因无法维持原治疗方案,对涉及降糖方案调整,曾主任一一耐心解答,回复糖友各种问题,践行着一名内分泌医务人员的责任和担当。在协和医院网上免费发热问诊服务中,我科多位教授积极参与,缓解了公众紧张心理,有效利用资源,避免线下就诊带来的交叉感染。
疫情就是命令,病理科全员一起战斗
病理科支部在得知疫情后,按照党委和医院的部署及要求,号召党员同志和全体员工坚守岗位,服从工作安排,在封城令下达之前,很多员工就主动退掉车票或机票,决定留守武汉。
大年三十一早,支委同志聂秀,翁密霞,郭涛,技术员杨涵,均到病理科工作。为了保证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及时顺利开设,聂秀主任和医院领导一起着手病理科分子病理实验室的工作安排。组织委员翁密霞技师长和技术员杨涵一起加班保障医院病理检测的快速运转。
病理科有较安全的负压PCR检测实验室,可以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有利于加快病例的确诊。聂秀主任和分子病理室技术人员张继伟博士晚上顾不上吃年夜饭,和总务处吴畅一起商量如何将分子病理室与其他常规工作空间进行隔断施工,以最大限度保证生物安全,保证节后常规工作的开展。
张继伟陪着工人施工到凌晨二点,后步行一个多小时,凌晨三点多到家。大年初一下午,技术人员罗丹菊博士(党员同志),继续在科室陪着检验科及工程科等检查仪器设备。翁,张,罗三位同志的配偶都在其他医院一线上班。来科室加班人员均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难。
聂秀主任经常在科室加班,同时接收外省病理科医生援助湖北和武汉地区病理科防护物质并负责统计分配,募集到数千口罩,并快递给湖北省及武汉市几十个病理科。期间范军,常晓娜,张继伟,张晨及陈翠萍等工作人员纷纷主动请缨,申请有工作需要随时听从科室安排。
以上这些点滴的纪实,是我们内科党委各党支部的缩影,危难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温暖人心的话语,坚定着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践行者全力以赴去救治感染患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疫情浪潮中的磐石!武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