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篇
我科历来注重人才培养,积极支持在职培训和教育,多年来承担着华中科技大学临床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泌尿外科学的基础、临床教学工作,以及进修生与规培生的学习管理工作,培养的人才多数已成为国内大中型医院的骨干力量乃至学科带头人、部分就职于国外一流医疗及研究机构,研究生近年来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裘法祖奖学金”、“小米奖学金”等称号,规培生近年的执业医师考试及结业考试通过率达100%。我科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和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紧紧围绕学生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开展了丰富的教学研究活动,在学生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1.为了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泌尿外科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立足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强化“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注重崇高职业素养、扎实基础知识与精湛专业技能的培养。
2.我科长期肩负着国家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工作。为此,我科成立了专门的命题小组,结合当前泌尿外科知识更新及未来发展趋势,不断对题库进行更新、升级,制定出符合现代医学发展方向及临床实践需要的考题,指引临床学习方向。
3.我科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搞好课程建设工作,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主要方面有:(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最优化。建立一个梯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稳定、教学效果良好、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是我们的目标。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保证高级职称教师上课率达到100%,主讲教师100%具有讲师以上职称。
(2)提高群体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过程规范化。我们开展科内讨论,落实备课规范、提高课程授课计划质量。
(3)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目前我科所有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教学。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高度重视临床见习、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我科承担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重点探讨泌尿外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临床经验丰富和理论研究深入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并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学习班得到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不仅让更多的医务人员了解到泌尿外科诊治技术的新进展,也为国内医疗专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泌尿外科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缜密临床逻辑思维能力的住院医师,对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我科作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多年来一直秉承规范化培训的基本准则和理念,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住院医师。在住院医师的临床培养和管理上,我们做了大量工作
主要有:(1)要求全体临床教学人员深刻理解住培规范化管理的理念;
(2)完善组织架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理顺与医院各学科之间关系;
(3)加强教、管、学队伍建设,完善督导工作,结合绩效评估,做好激励工作;
(4)建章立制,完善教学档案材料、保证教学及管理质量;
(5)完善相关教学的硬件支持。
6.科室每周一讲
科室每周五开展面向全科医护、研究生、规培生及进修生的小讲课,并进行医联体医院直播、公众号录播,建立起常态化的科室医生学术交流讨论平台、规培生研究生学习平台、精品课程教程建设平台以及辐射地市与县级医院的互动平台。讲课内容包含临床经验总结、手术方式改良、新技术新业务推广、基础及临床科研方法介绍等,并定期开展肾肿瘤、膀胱癌、前列腺癌、肾上腺肿瘤、泌尿系统修复重建、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增生、女性尿控、男科学、泌尿外科急症处理等专题讲课月,目前已成为科室教学特色品牌。近几年更是新增了国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专题学习,就国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经验与撰写技巧进行深入交流。
(二)科研篇
我科科研工作起步早、发展快、水平高。1985年我科筹建了泌尿外科研究室和相应的实验室,2001年我科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近年来,科室的科研课题数量及档次、科研经费、科研论文质量、研究成果均创历史新高,综合水平位于国内一流教学医院前列。
先后获得1项国家97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7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其中国自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杰出青年、重点项目各1项)、1项欧盟-中国尿动力学科合作项目、1项美国NIH资助项目及数十项省部级课题,大量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等国内期刊及多种SCI收录国际学术期刊,多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省部市级奖7项。
团队个人获得吴阶平医学奖(2000年),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2022),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23),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年),先后2次获得国际神经泌外最高奖——Jack Lapides特等奖(2003年,2005年),有关膀胱肿瘤、泌尿系结石的研究共获得省部市级奖7项。主编《现代泌尿外科学》、《泌尿外科手术学图谱》专著两部。另外,我科在工科与医科的交叉学科方向取得了重大进展,近年来获得4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总经费超4000万元。
部分科研课题及获奖情况:
1958年 开展了尿道损伤与外伤性尿道狭窄术研究,该项成果1982年获卫生部科研成果二等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978年 开展了肾移植时缺血时间对肾功能的影响的研究
1982年 改良前列腺手术术式,1981年经湖北省科委鉴定,被评为国内先进水平
1983年 对乳糜尿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该课题于1983年经湖北省卫生厅科研成果鉴定认为部分成果已达到国际水平
1985年 开展了二氧化碳连续灌注测量膀胱内压以检查膀胱功能的研究
1987年 开展肾实质切开铆钉式缝合止血术研究,前列腺增生症发病机制研究,膀胱肿瘤癌胚抗原定向检查研究
1988年 开展上尿路动力学实验与临床研究达国内先进水平,保肾合剂对肾缺血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的研究经省级鉴定为国内首创水平
1991年 开展泌尿系肿瘤化疗多药耐药性实验研究,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又是省级“八五”攻关科研课题,经省级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1994年 开展泌尿系B超在临床应用的课题研究,经省级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 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应用mdrlcDNA探针检测人膀胱癌MDR逆转的实验研究”
1997年 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人膀胱癌MRP基因介导的多药耐受性的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应用核酶阻断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研究”
1998年 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的机理及临床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反义技术封闭增殖细胞核抗原对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经省级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
1999年 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的建立及其机理研究”,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
2001年 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的恢复截瘫患者膀胱功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人移行上皮细胞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及其初步应用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高表达TRAIL并阻断旁路激活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
2002年 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靶向表达Smac抑制IAPs调控膀胱癌细胞凋亡的研究”,经省级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年 开展国家97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 经卫生部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组织特异性CXCR4-siRNA对前列腺癌骨转移影响的研究”
2004年 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华中科技大学精原干细胞计算机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2005年 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SV40ST使细胞获得TRAIL敏感表型的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内脏神经-体神经端端吻合修复膀胱功能可行性研究”
2007年 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术修复脊柱裂患者肛管直肠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机理研究”
2008年 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UPIb/U6嵌合型启动子靶向调控胸腺素β4表达对膀胱癌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c-Fos/AP-1促进TRAIL介导的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盆神经节对尿道外括约肌的支配及排尿调控”
2009年 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非对称小RNA干扰技术靶向沉默USP22基因对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调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酶1对前列腺癌雄激素非依耐性进展的影响及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A型精原细胞亚类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的建立”
2010年 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微小RNA has-miR-129抑制肾癌细胞增殖、转移和促进其凋亡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拟smac多肽/UroplakinⅡ抗体偶联物靶向调控膀胱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2012年 开展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靶向高效导入茉莉素调控膀胱癌c-Myc-miR-23b-XIAP通路研究”
2013年 开展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新型双联肽-藤黄酸前体药物构建及其抗膀胱癌作用研究”、“TrKB/BDNF通路对前列腺癌EMT、anoikis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靶向运载siRNA调控肾癌VEGF Pre-mRNA选择性剪接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014年 开展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血浆miR-144作为肾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鉴定及其生物学功能和机制研究”、“生殖股神经生殖支移位海绵体神经修复大鼠神经源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
2015年 开展国家自然基金课题“miR-101与其靶向circRNA相互调控机制及在膀胱癌中的作用研究”、“茉莉酸甲酯通过SP1/cMyc调控PKM2表达靶向抑制膀胱癌细胞能量代谢的研究”
2016年 开展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神经转位修复大鼠阴茎感觉和勃起功能的应用基础研究”、“FLII下调PD-L1抑制抗雄药物耐受引起前列腺癌免疫逃避的机制及功能研究”、“肾透明细胞癌细胞内胆固醇堆积的发生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KLF4调控MDSCs迁移和分化对慢性创面修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LncRNA GAS5通过结合转录因子E2F4抑制PRC2复合体促进膀胱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的研究”
2017年 开展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基于CT-三维超声导引的泌尿系肿瘤经皮穿刺手”、“基于CT-三维超声导引的泌尿系肿瘤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研究”,开展国家自然基金课题“Musashi 2促进膀胱癌增殖及耐药的分子机制”、“环状RNA(circ-NR3C1)在膀胱癌中结合miRNA及编码蛋白的双重作用与调控机制研究”、“AMPK通路调控CEMIP诱导自噬对前列腺癌细胞anoikis耐受的影响及机制”、“长链非编码RNA MEG3作为ceRNA调控miR-27a在膀胱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肾透明细胞癌内PGC1A/UCP1轴介导的脂质棕色化代谢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2018年 开展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基于纳米孔芯片与手持式穿刺机器人的早期前列腺癌诊断技术研究”,开展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新型抗冻蛋白玻璃化保存液保护完整睾丸生育力的作用和机制研究”、“YB1上调EphA2促进转移性肾癌舒尼替尼耐受的机制及功能研究”、“ERK1/2/OTUB1/GPX4通路抑制铁死亡引起肾癌对sunitinib耐药的机制研究”
2019年 开展国家自然基金课题“PGC1A/THRB信号诱导的线粒体融合在肾透明细胞癌脂质代谢中的作用”、“circPTPRA结合IGF2BP1调控RNA甲基化识别在膀胱癌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CEMIP/SLC1A5调控谷氨酰胺摄取对失巢前列腺癌细胞铁死亡抵抗的影响及机制”、“用于早期前列腺癌组织形态与功能研究的光声磁多模态成像系统”
2020年 开展国家自然基金课题“MIER2/p53/PGC1A介导脂质堆积促进肾癌TKI治疗耐受的机制和功能研究”、“AIM2炎症小体通过调控ACSL4抑制肾癌细胞铁死亡的功能和机制研究”、“NNMT/SLC7A11/GPX4轴通过抑制铁死亡(ferroptosis)促进转移性肾癌舒尼替尼耐药的机制研究”、“LILRA6/AR轴促进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耐受的机制和功能研究”、“CircPTK2通过结合endophilin A2促进膀胱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MSH2/circLIFR复合体通过DNA损伤信号通路调控膀胱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ACSS3/PLIN3下调瘤内脂质堆积抑制前列腺癌新型内分泌治疗耐受的机制和功能研究”
2021年 开展国家自然基金课题“WTAP/hsa_circ_0008399复合体调控m6A甲基化介导膀胱癌顺铂化疗耐药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SPOP/RIPK3介导的程序性坏死在肾癌舒尼替尼耐药中的机制和功能研究”、“circNEK9/ILF3/Nrf2通过抑制铁死亡调控肾癌舒尼替尼治疗抵抗的机制和功能研究”、“PDHA1通过介导油酸合成抑制失巢前列腺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基于多类分子识别的复合增强拉曼早期前列腺癌检测方法研究”
2022年 开展国家自然基金课题“CPNE6介导的TRAP1/SIRT3竞争性通路通过调控线粒体应激影响肾透明细胞癌脂质代谢的功能及机制研究”、“AKAP8通过ESR2/MEG3/Snail轴抑制膀胱癌转移的机制及功能研究”
2023年 开展国家自然基金课题“MAP2K6/PDHA1/HILPDA介导的脂质清除抑制肾透明细胞癌进展的机制和功能研究”、“CEBPB/SLC34A1介导的脂质代谢在肾透明细胞癌细胞重塑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抑制MRPS21协同Bcl-xL抑制剂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合成致死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