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9日上午12点,国内首例手术显微镜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在协和医院骨科成功实施。手术由协和医院骨科主任杨述华教授与德国柏林大学附属夏洛特医院骨科史蒂芬教授联合实施并取得圆满成功。
接受本次手术的患者为一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患者近半年来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症状逐渐加重,生活不能自理。此次手术使用了协和医院骨科从瑞士引进的Leica骨科手术显微镜系统,显著提高了手术的精度,减少了手术创伤。摘除患者病变节段的椎间盘解除脊髓压迫的同时,在椎间隙植入人工颈椎间盘系统代替原来病损的椎间盘。患者在术后第二天四肢感觉和肌力即开始明显恢复,术后3天已能带着颈围下床活动,目前患者已顺利康复出院,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湖北省骨科学会主任委员、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杨述华教授介绍说,传统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方法是将突出部位椎间盘摘除,将相邻两阶段椎体植骨融合到一起,达到解除压迫和稳定脊柱的目的;但是经过长期随访观察发现,融合后的颈椎稳定是非生理状态的稳定,颈椎失去了相应的运动节段。这将造成颈椎总活动度减少,术后手术相邻节段会出现退变加快等问题。此次手术所采用的新型人工颈椎间盘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工颈椎间盘系统,该方法突破传统手术方法的理论限制,在摘除椎间盘解除脊髓压迫的同时,并不融合相邻椎体,而是植入一个具有活动功能的人工颈椎间盘。
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的设计理念是在前路椎间盘切除后,通过在椎间隙植入人工颈椎间盘系统代替原来的椎间盘,从而维持椎间隙高度并模拟正常颈椎间盘的功能,保证近期疗效良好的同时,有效解决了传统颈椎前路融合固定术后颈部活动受限、远期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的并发症等问题。经国外生物力学实验证明,人工椎间盘的寿命可持续20~70年,对临近的椎间盘也无不良影响。
近年来我国显微外科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并在基础及各应用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同时逐步完善了系统的理论体系。骨科领域新型手术显微镜与新型人工颈椎间盘置系统的联合应用,代表了今后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治疗的最新发展趋势。
(骨科叶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