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国内首例坐骨连体“玲珑”姐妹成功分离
2009-12-04 阅读量:
分享:

18位教授联手攻艰11个小时

国内首例坐骨连体“玲珑”姐妹成功分离

本报讯 经过11个小时的紧张手术,11月17日晚10时,云梦连体女婴张玲、张珑的分离手术顺利结束。从出生就相依相偎连在一起生活了105天后,这对小姐妹终于成功分离。

这对连体女婴来自我省孝感市云梦县,出生4个多月。她们下半身紧紧相连,医学上称为“坐骨连体儿”,出生后还能存活的发生率仅为1/200万。

自入住协和医院以来,这对“玲珑”小姐妹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经检查确定,姐妹俩食管、胃、小肠、骨骼系统各自独立,但部分大肠、全部直肠和肛门共用,膀胱相连,共用尿道。

4个多月来,我院专家组多次对姐妹进行会诊,确定分离手术分为二期进行,第一期是将连体女婴分开并确保二人存活,这包括消化道、盆腔分离和腹壁盆底的重建;第二期再进行肛门成形、泌尿生殖道重建。

17日进行的是第一期手术,主要涉及小儿外科、泌尿外科、整形外科、骨科、麻醉科五大科室共计18位教授参与。据介绍,当日上午8时半开始麻醉,10时56分正式开始手术。下午6时39分成功将两名女婴分离,10时整手术成功结束,随后送入监护病房。

截至到12月9日,孩子已成功闯过麻醉复苏、循环呼吸的等危险关口,我国国内首例坐骨连体婴儿分离手术获得成功。

分离手术难度极大未有成功先例

资料显示,坐骨连体儿手术分离,国内未见双双存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曾分离了—对坐骨连体儿,1个存活,另1个术后4天因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

坐骨连体婴儿的分离手术,此前国内没有成功的先例。那么,此次手术是如何操作的?手术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分离手术专家组的专家们,详细讲解了手术中的各个关键点。

A麻醉

进行时间:8:30—10:56

这么小的孩子,这么复杂的手术,对麻醉技术的要求极高。而且,由于孩子比较胖,麻醉插管和静脉通路的建立也都比一般手术困难得多。

B分离

进行时间:10:56—18:39

连体婴儿分离的重点,是两人共用的器官要留给谁。

两姐妹从回肠开始连接,肛门共用。手术之前,手术方案就确定会将共用的器官全部给其中一个女婴,决定因素在于两人的生理结构。腹腔打开后,专家们检查发现张玲的条件更好,遂把结肠以下部分、泌尿和消化道出口都留给了张玲,妹妹张珑则需另建相关器官通路。

分离顺序为:小儿外科负责肠道分离、泌尿外科负责泌尿系统分离、骨科负责骨盆分离。这期间,最重要的是要防止大出血,因此只要出现渗血甚至血点,都必须尽快止住。

C系统重建

进行时间:18:39—22:00

坐骨相连的连体婴儿分开后,两个孩子肚脐以下的皮肤没有了,如何缝合创面?整形外科设计了一个竖Z形切口,这样,两个女婴将各自左下腹部皮肤给对方。手术中,将肌肉与皮肤一起揭下进行缝合。

医生在手术中发现,两个女婴的下肢神经发育完好,而且各自独立,手术中也未损害神经,她们以后站起来的几率很大。

生命体征稳定转出重症监护室

手术结束后,两姐妹被转入ICU(重症监护室),进行止血补液和抗感染等恢复治疗。

据分离手术专家组介绍,11月18日上午11时许,张玲已经苏醒,呼吸、心率等都很正常,预计一周左右时间可转出ICU病房。而张珑由于创伤面更大,恢复速度略慢一些。

协和医院副院长姚尚龙教授称,目前两个孩子生命体特征稳定,下一步的护理和治疗工作仍以抗感染、防并发症为主。针对大家关心的二期手术时间问题,姚尚龙表示需根据分离手术后的恢复情况确定,因此目前暂不好预计。

分离16天后姐妹首度牵手

12月3日下午3时半左右,协和医院小儿外科ICU病房。笔者才推开门,就听到妹妹张珑哇哇地哭声,走近一看,小家伙的泪水顺着眼角直往下淌。

妈妈杨伟将冲好的牛奶刚放到张珑嘴边,她迫不及待地咬了上去,猛地吮吸起来。牛奶只有30毫升,才吸了十几下奶瓶就见底了,妈妈将奶嘴抽出的一刹那,张珑顿时又哭开了,哭得梨花带雨,让人心疼。整个过程中,张玲始终眯着眼睛躺在另一张小床上休息,静观妹妹的“痛苦”。“她饿得难受,可是不能多吃。”

杨伟告诉笔者,张珑和张玲分别从11月30日和12月2日开始进食,根据身体恢复情况,张玲的喂奶标准是300毫升/天,张珑的标准是100毫升/天。吃不饱时,大人就只好用安抚奶嘴给他们“解馋”。

小儿外科主任汤绍涛介绍,两个孩子伤口恢复良好,已基本脱离危险期。

(文/黄冬香涂晓晨 图/崔俊涂晓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