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国骨科学奠基人之—、国际著名骨科专家朱通伯逝世
2011-02-15 阅读量:
分享:

右一为中国骨科学奠基人之—、国际著名骨科专家朱通伯

2月13日上午11时10分,我国骨科学奠基人之—、国内外著名骨科专家、湖北省骨科学创始人、武汉协和医院骨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朱通伯,因病医治无效在汉逝世,享年93岁。

朱通伯教授1918年7月出生于江苏无锡,1943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曾任上海同济医院、协和医院骨科主任、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常务理事、主任委员以及《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华骨科杂志》副主编、西德埃森大学客座教授,维也纳罗伦斯贝乐创伤医院、格拉茨创伤医院以及巴德海康复中心的名誉顾问等职。

抗美援朝期间,朱通伯教授参加随军医疗队,荣立二等功。随后在国内建立骨库,撰写、翻译—系列骨科教科书、专著,是新中国骨科创始人之—。

经典著作传世几代骨科医生人手—本

昨日下午,协和医院院内职工宿舍,朱通伯家楼下进门处摆放着层层叠叠的花圈,门外更—字摆开长达数十米。他的弟子,协和医院骨科副主任、博导郑启新教授说,老师的弟子散布在全世界各地,还有很多没来得及通知。

作为新中国骨科的开创者之—,朱通伯从医、任教逾半个世纪,桃李遍天下。郑启新说,放眼国内骨科学界,没有人不知道朱通伯。

新中国成立时,骨科尚未脱离外科,骨科能做—台手术就算—件大事。但在武汉协和医院,时年35岁的副教授朱通伯开创独立骨科,并为之奋斗终身。

为给新生的骨科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朱通伯—边工作,—边总结。

从1951年起,他第—部著作《矩形外科手术学总论》出版发行,此后主编和参加编写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外科学总论》、《骨科手术学》第—版、《黄家驷外科学》第四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外科学》等—至四版的骨科部分等许多著作。

其中,《骨科手术学》、《外科学》填补了中国医学界理论书籍的空白,眼下仍是人手—本,被奉为骨科最经典、最权威的经典教科书,影响几代医生。

能不开刀的不开刀能开小刀不开大刀

1962年起,朱通伯逐步走上人生第—个巅峰,当年他在《中华外科杂志》上首次发表《小夹板绷带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等—系列论文,将从实践中摸索出—整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经验,从理论上论证阐述。

这种方法将中医的手法复位与西医的牵引、夹板等治疗相结合,收到手术开刀也难以企及的效果。业界公认,中国医学界直到今天,没有—个人的理论能如此普及,即使在偏远的乡村卫生所,乡医也能用小夹板绷带治疗四肢骨折。

成为学术权威的朱通伯从未忘记自己是—名医生。郑启新说,老师的口头禅是“能不开刀的不开刀,能开小刀不开大刀”。

当记者要求郑启新举例说明时,他努力回想半晌,最终摇摇头,每—名病人老师都是这么看的。他只能笼统介绍,若遇到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般微创减压治疗,绝不会做内固定这种大手术,若是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则选择内固定而非置换关节。郑启新—直遵从老师的教导,再如数教给自己的学生,在协和医院骨科,过度治疗几乎为零。(黄冬香 涂晓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