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那些规矩令人难忘追忆著名血液病学专家王辨明
2007-04-06 阅读量:
分享:

那些规矩令人难忘

——追忆著名血液病学专家王辨明

记者李艳梅通讯员彭晓兰

编者按在武汉地区各大医院,有一批全国知名的老教授。他们的医术为后人继承,他们的行医之道,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年2月辞世的协和医院教授王辨明,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这批老教授的事业鼎盛期,我们还没有今天这么多先进的医疗器械,也没有如此繁多的药物种类。但是,他们把患者的疾苦放在心上,恪尽职守,殚精竭虑,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也赢得了信任与尊重。

今天,医疗资源越来越丰富,诊治手段越来越先进,而医患间的沟通却并不通畅,矛盾越来越多。这一现象的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但任何因素都不应成为医生偏离行医之道的理由。无论什么时代,作为一名医生,行医之道必须坚守。

今日起,本报开辟《大医之道》专栏,聚焦江城医界一批拥有广泛影响的老教授,发掘他们身上的精神价值,为改善当前的医患关系提供启示。

王辨明教授是中国血液病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武汉协和医院,谈起这位刚刚离去的93岁老者,忆及他对血液病学的贡献,人们都会提起他留下来的一些规矩。

不准看着病历谈病情

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邹萍清楚地记得,王辨明担任该院大内科主任时,查房与众不同:医生不准看着病历汇报病人情况;查房时护士长也要跟着听。

在病房里,医生分为进修医生、实习医生、住院医生、主治医生、讲师等。站在病床边,王辨明对一个个病人察颜观色,不停地询问。面对一个个“考题”,下一级医生答不出来,上一级医生要补充,被问题卡住了就会“挨骂”,气氛严肃。

已退休的彭孝廉教授那时是讲师,医生中很多是自己的学生。有一次,问题问到他这里,答案依然不令人满意。在学生面前挨批,彭孝廉心里不好受。查房一结束,彭孝廉赶紧找到病人的资料,去翻书、查文献,找到答案再向王教授汇报。

在王辨明看来,医生对病情的了解,不能停留在病历上,而是要放在心里,只有这样,医生才能观察到病情的细微变化,才能治好病,最终成为一个好医生。要求护士长一起参加查房,他的理由是:护理人员知识积累多一点,对治疗有好处。

对于这种查房,年轻的医生开始会有点怕。他们常常要在几天前把病人的病情熟记于心,查找文献资料,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只有做好这些功课,才能在王教授那里过关。

到了后来,他们就盼望跟着王教授一起查房了。因为每一次答题,都能提升自己的水平,对病人治疗有益。

退休后,王辨明教授坚持每周到病房。一查房就是整整一上午,累了从不坐一下;腰酸背痛时,他就“偷偷”地在椅背上靠一下。后来,他患上老年性硬肿症,脚肿得走不动了,但只要有机会,他还会拄着拐杖到病房里看一看。

组织病人“开会”

80多岁的沈迪教授至今记得王辨明立下的另一个规矩:组织病人“开会”。

过去,白血病诊断难、治疗更难,几乎是不治之症。因为治愈率低,医生没有成就感,很多医院不敢冒风险收治白血病患者。做了几十内科医生的王辨明选择了血液病研究,在他的努力下,协和医院成立血液病专科,这是国内最早开展血液病专科研究的机构之一。

一切都在摸索中,在白血病这种疾病面前,医生、患者都没有信心。但王辨明相信:随着医学发展,一定会有更多新方法诞生,从而大幅提高疗效。

为把自己的信念传递给病人,王辨明尽管工作十分繁忙,总会定期把病人组织起来,一起交流治疗效果。在相互鼓劲中,让大家看到治好病的希望。病人和医生贴得更紧了。

那时,白血病的诊治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主观性非常强,不同医生的诊断结果不尽相同,治疗方案也不一样。医生与病人在一起交流,能直接了解到治疗的效果。

在王辨明主持下,国内最早的血液学专著之一《白血病》印刷出版,这本书相当于当时白血病的“诊治指南”,很多诊治规范都是从与病人“开会”中摸索出来的。

如今,在协和医院血液病专科,国内外先进的治疗手段都能开展。对患者来说,白血病已不再是“不治之症”,治愈率已达70%以上。

老师的方案要学生来讨论

邹萍还记得王辨明定下的另一项规矩——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这种讨论每周一次,所有的医生,无论职称高低,只要有见地,都可当面提出来。老师提出的治疗方案,也要经得起学生的推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血液病研究人才奇缺。王辨明从其他科室抽调年轻医生,鼓励他们改行研究血液病,并且尽快地成长起来。

讨论疑难病例,年轻医生先要对自己负责病人的诊治有想法,提出诊断、治疗上的难处。其他医生参与解疑,要查资料、做实验,直到找到最好的治疗方法。

邹萍回忆,每次讨论,常有激烈争论的时候,也常有老师的治疗方案被学生推翻的时候,但是,没有人感到难堪。

遇到悬而未决的难点,王辨明常常陪着年轻医生做实验。有他坐在那里,年轻医生心里感到踏实。

邹萍颇有感触地说:“那种气氛极好,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治好病人的病。”

在协和医院,血液科是公认出人才的地方,几代人的努力使医院血液病学研究跻身全国领先行列。人们说,这是王辨明教授留下的财富。(原载《长江日报》3月31日头版头条)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