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我院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表彰会隆重举行
2007-09-19 阅读量:
分享:

协和医院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表彰会隆重举行

王国斌等院领导为七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授牌、颁奖

本报讯 9月18日,协和医院外科楼报告厅洋溢者热烈而喜庆的气氛,协和医院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表彰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院领导王国斌、冯正文、曾甫清、冯敢生、姚尚龙、安锐、孔维佳、胡豫等在主席台就座。大会由院党委副书记冯正文主持。

副院长胡豫宣读了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级重点学科的文件,华中科技大学由我院牵头申报的血液科、泌尿外科、麻醉科通过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增补评审,成为新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在此前的国家重点学科第一轮的重新评估中,2000年由我院牵头申报的心血管内科以雄厚的实力再次荣膺国家级重点学科,加上我院与兄弟医院合作申报成功的普外科、妇产科、呼吸内科,我院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达7个。由此,我院成为全国新增和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最多的医院之一。

心内科主任廖玉华教授代表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讲话,他激动地说,我们要铭记心内科、血液科、泌外科、麻醉科、普外科、妇产科和呼吸科等学科的老前辈、现任学科带头人及其全体专家们,他们为赢得国家重点学科的荣誉,辛耕耘了几十年,正是由于他们脚踏实地的默默工作,不断创造国际国内领先的科学成就,使武汉协和医院坚实地站在国家队的行列里。同时我们要感谢院党政领导和王国斌院长的正确领导,感谢科研处及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奋斗。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王国斌教授发表重要讲话。他代表院党委、院行政向荣获“国家重点学科”称号的7个学科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学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历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表示由衷的感谢,向精心组织申报工作的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向所有关心、呵护学科建设和医院发展的“协和人”表示真诚的问候!

王国斌说,学科实力是医院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学科建设能促进学科人才培养,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增强医院教学实力,从而实现全院医疗、教学、科研、培干等各项工作的全面提高。可以说,国家级重点学科不仅代表了国内同类学科的最高水平,而且也是学科建设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荣誉;国家级重点学科的数量已成为同行评价医院综合实力的风向标。本次教育部重点学科评审,我院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不仅是我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医学研究等方面的丰硕成果的综合体现,而且也是我院强大的综合实力、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竞争力的真实展示,是我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为肯定成绩,鼓励干劲,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经院党委研究,决定对心内科等7个学科给予总计42万元的奖励。其中,对心内、血液、泌外、麻醉科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分别奖励8万元(其中,奖励学科带头人2万元);对普外科、妇产科分别奖励4万元,(其中,奖励学科带头人1万元);对呼吸科奖励2万元,(其中,对学科带头人奖励0.5万元)。

同时,医院决定进一步加大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自2008年起,每年滚动投入2000万元,五年内投入1亿元,用于重点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设备购置。其中,对由我院牵头的国家重点学科,每年投入200-300万;对合作申报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每年投入150万;对省级重点学科,每年投入50万。

王国斌同时指出,本次重点学科申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全院上下浓厚的学科建设氛围,得益于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的不懈努力。得益于多年来的科研工作积累。得益于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大。得益于科研环境的不断改善。得益于申报工作的精心组织,科管部门尤其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但面对成绩,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科发展不平衡,学科间差距较大;学科梯队建设仍有待加强;大师级人才缺乏,中青年学术骨干不多等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我院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医院决定,将2008年定为“人才建设年”,扎实抓好学科建设的核心工作——人才建设工作。我院将继续坚持“引进一批、培养一批、稳定一批”的原则,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健全考核机制,形成以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优秀人才为塔顶,以有技术专长的中青年医师为基础,以临床型、科研型兼有的学术骨干为主体的人才金字塔。力争3-5年内,进一步发挥影像医学科、耳鼻咽喉科、心外科、骨科、消化内科、眼科等学科的优势,再建成3个国家重点学科,使我院国家重点学科数达到10个,进而形成一批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为龙头,以省级、校级重点学科为补充的优势学科群,以此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袁柏春 黄冬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