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消化科举办《2008国际胃肠功能性疾病论坛》
本报讯 协和医院消化科作为中华消化病学会胃肠动力学组的组长所在单位,一直领军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展示近年来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研究成果,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6月21-22日,协和医院消化科,联合临床消化病杂志社,迎来了国际胃肠功能性疾病论坛的盛大召开。会议在协和医院外科大楼的学术报告厅举行。与会代表400余人,有5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的国外知名学者和20多位中华消化病学会胃肠动力学组成员,国内武汉、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著名学者和国外专家同台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
会议在中华消化系病学会常务委员、胃肠动力学组组长、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侯晓华教授的主持下,于21日上午8:30隆重开幕。协和医院副院长胡豫教授和中华消化病学会副主委许国铭教授分别致辞。会议以精心安排的新颖方式,针对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中国与西方对话式的交流,报告专题包括: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胃肠电生理、内脏感觉机制等临床和基础研究。首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柯美云教授回顾中国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现状,与之对应,澳大利亚皇家阿德雷德医院胃肠肝病科主任、澳大利亚和美国胃肠协会委员Dent J.教授报告了西方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陈旻湖和比利时Tack J.教授,就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展开了对话,分别讨论了不同人种和生活状况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差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中华消化系病学会委员袁耀宗教授和美国密西根大学胃肠生理实验室主任Chey WD,分别对中国与西方肠易激综合征进行了探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临床胃肠病生理研究室主任Chen JD副教授为会议带来了胃肠电生理及电起搏的精彩报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Yu SY助理教授的内脏感觉机制研究内容,令与会代表耳目一新。大会主席协和医院侯晓华教授以肠神经系统在胃肠动力和感觉中的作用为题,从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植入肠肌间神经细胞受损的动物体内,成功再建新生的肌间神经细胞,这一创举获得代表极大的兴致和期盼。这次会议汇聚了国际和国内胃肠功能性疾病研究的顶尖科学家,主持其他各专题讨论的著名专家有,胡品津、杨云生、周丽雅、罗金燕、刘新光、王兴鹏、房静远、方秀才等,为会议交流带来众多新思想和观点。中华消化系病学会副主委许国铭教授为会议进行总结,论坛以“学术精深、会务高效”的特点顺利完成。这次会议的胜利召开,进一步加强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合作交流。(文/任宏宇 刘诗 图/任宏宇 )

1/在中华消化系病学会常务委员、胃肠动力学组组长、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主任侯晓华教授的主持下,会议隆重开幕。

2/气氛热烈的会议现场。

3/进行现场中国与西方对话交流,探讨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