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诺贝尔奖获得者FeridMurad教授来协和医院访问讲学被聘为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2008-06-29 阅读量:
分享:

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书记、同济医学院院长冯友梅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协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国斌教授教授向大会致辞。美国驻武汉总领白小琳女士也参加了研讨会。Murad教授此次来汉,是应协和医院麻醉科邀请,参加由该科组织承办的“2008年疼痛基础研究与临床调控国际研讨会”。

会上,王国斌院长向客人介绍了我院基本情况。Murad教授也简单地介绍了他的经历和荣获诺贝尔奖的主要科学发现。1998年,“因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作为心血管系统中信号分子方面的有关发现”,Murad教授共享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研讨会上,Murad教授作了题为“一氧化氮(NO)和cGMP创新药物的研发趋势”的报告,报告总结了10年来一氧化氮自由基在炎症医学和医药创新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未来的新研究方向,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兴趣。Murad教授的研究成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现已申请了100多项专利。

来自德国的Manfred Zimmermann教授也做了报告,协和医院麻醉科姚尚龙就“循证求源建立中国产科麻醉与镇痛指南”的专题,向大会报告。

会后,在王国斌院长的陪同下,Ferid Murad教授参观了协和医院外科大楼手术室、ICU、实验室等地,对协和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环境赞叹不已。

当日下午,党委书记、院长王国斌教授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向Murad教授授予聘书,聘请他为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武汉市副市长刘顺妮也参加了授聘仪式。

Murad教授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武汉,武汉这座城市和协和医院的现代化建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他受聘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旨在加强学校与院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中国的医学发展和协和医院的医学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文/黄冬香涂晓晨聂一钢摄影崔俊)

资料:

Murad教授1936年9月14日出生于美国的印地安那州的Whiting。他1958年毕业于美国印地安那州的DePauw大学,获学士学位,1965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的Western Reserve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和理学(药理学)双博士学位。Western Reserve大学是美国第一所培养医学和理学双博士学位(MD/Ph.D.)的学校。他的博士学位导师是“因其在激素作用机制方面的有关发现”而获得197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Earl W. Sutherland教授。之后Murad教授为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住院医生(1965-1967),之后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心脏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67-1970)。

1970年Murad教授被佛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直接聘为内科和药理学副教授。1975年,39岁的Murad被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该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期间,他于1971-1981年担任佛吉尼亚大学临床研究中心的主任;1973-1981年担任内科系临床药理部的主任。1981-1989年间他被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内科和药理系聘为教授,并于1981-1986年间担任Palo Alto 退伍军人管理医学中心内科主任,1986-1988年间担任该校内科系的主任。1990-1992年他担任位于伊利诺斯州的Abbott实验室的副总裁,负责药物开发方面工作。1993-1995他担任由他创建的“分子老年学公司(Molecular Geriatrics Corporation)"执行总裁。1997年至今,他在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休斯顿分校任教授,并担任其于当年新组建的"整合生物学、药理学和生理学系"的系主任。

Murad教授分析了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和相关血管舒张化合物是怎么起

作用的,并于1977年发现这些化合物都可以释放一氧化氮。他从而提出了一种气体可以调节重要细胞功能的概念,并提出假设认为生物体内象激素那样的因子也有可能是通过一氧化氮起作用。但在那时,还没有任何实验证据支持他的这一大胆假设。后来的研究表明,一氧化氮不仅在心血管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因素,在神经系统中也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分子。当一氧化氮在巨噬细胞中大量产生时,可以杀死入侵的细菌或寄生虫,从而是一个重要的抗感染武器。它还可以调节血压等等。目前对一氧化氮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仍是一个极为活跃的领域。

有趣的是,正是诺贝尔奖的设立者Alfred Nobel本人发现了硝化甘油可以用于制造炸药,所以当诺贝尔得了心脏病,他的医生给他开出硝化甘油用于止痛时,他拒绝接受。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诺贝尔写到“好笑的是,我现在被我的医生命令要口服硝化甘油”。100年后Murad教授等人的工作终于解开了硝化甘油能够有效缓解胸痛的机理:原来它是通过释放一氧化氮而起作用的。

穆拉德长期从事细胞信号研究,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NO/cGMP信号途径研究领域,旨在鉴别新的分子途径和靶点,以促进新治疗手段的发现和发展。他的主要科学成就如下:

1)开拓一氧化氮信息传递系统研究领域,荣获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参与了197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cGMP介导激素作用的机理)研究工作;确立了cGMP作为第二个细胞内信息传递系统的生物化学和生理药理作用;确立了鸟苷酸环化酶的胞浆型和胞膜型两种类型,开创体内cGMP多元调节的学说;率先证明一氧化氮与鸟苷酸环化酶之间生物化学、生理及药理学关系。一氧化氮信息传递系统的研究成果,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998年,穆拉德因其在一氧化氮方面杰出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发展一氧化氮信息传递系统研究的新理论,作出新贡献。获得诺贝尔奖后,他又提出一氧化氮信息传递系统与健康血管内环境的新概念,为探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一氧化氮病理学及炎症医学的新方向,对治疗以过度表达iNOS为特征的炎症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战略和手段;发现导致酪氨酸氮化的新途径,在生理或病理上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穆拉德努力加强与中国科学界的合作,热情帮助与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1999年以来,他访问中国30余次,足迹遍布十几个省市,曾受到朱镕基总理和李岚清副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他的实验室培养了许多中国留学人员,他们回国后成为相关领域的杰出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本报讯6月28日上午, 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Ferid Murad教授前来武汉协和医院访问、讲学,并被聘为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